因疫情防控的需要
近日多地中小學生提前放寒假
孩子們線上學習的時間
又開始增多
加上天氣寒冷
戶外活動減少
增加了兒童青少年近視
發生和進展的風險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近視?
圖片(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
孩子在近視的早期階段
用眼習慣會發生變化
家長要多留心觀察
1
看遠處時經常瞇眼:這是因為瞇眼時上下眼皮可以遮擋部分瞳孔,形成了“小孔效應”,從而可提高視力。
2
寫作業眼睛貼得近:寫作業或看東西時眼睛貼得很近,看書時感覺字跡重影、浮動不穩;以及在看遠處后低頭看近,或看近處物體后抬頭看遠時,出現短暫的視物不清的現象。
3
頻繁眨眼:頻繁地眨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視物不清的癥狀,暫時提高視力。
在家里線上學習
如果方法得當
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孩子
預防近視、保護視力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
家長必備的“干貨“
電子產品選擇和擺放
線上學習期間,要做到合理選擇和使用電子產品,確保科學用眼。
01
電子產品的選擇
(1)盡可能選擇大屏幕電子產品,優先次序為投影儀、電視、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
(2)應選擇屏幕分辨率高、清晰度適合的電子產品。
(3)使用電子產品時,調節亮度至眼睛感覺舒適,不要過亮或過暗。
02
電子產品的擺放
(1)電子產品擺放位置應避開窗戶和燈光的直射,屏幕側對窗戶,防止屏幕反光刺激眼睛。
(2)使用投影儀時,觀看距離應在3米以上;使用電視時,觀看距離應在屏幕對角線距離的4倍以上;使用電腦時,觀看距離應在50厘米(約一臂長)以上。
(3)電子產品(如電腦)擺放時,應保證其屏幕上端與眼水平視線平齊。
讀寫姿勢
線上學習期間,兒童青少年應及時調整假期學習安排,做到以下讀寫要求。
1
觀看屏幕聽課時,可保持肩部放松,上背部擴展,上臂與前臂成90度角,腕放松,規則地呼吸。
2
觀看屏幕寫作業時,讀寫姿勢要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眼睛距離書本約一尺(約30厘米),身體距離書桌約一拳,握筆手指距離筆尖約一寸。
3
不躺在床上或沙發上屏幕學習。躺著學習時,兩只眼球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或上下偏斜,或左右偏斜,使兩只眼睛所承受的負擔輕重不一,極易發生視疲勞。并且時間稍長,疲勞的那只眼球前后徑(眼軸)就有可能會增長或產生不良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孩子寫字姿勢不正確,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健康中心主任厲彥虎表示:很多孩子的近視原因都和寫字姿勢不對有關。
眼放松
線上學習期間,增加活動性休息時間不僅可以放松睫狀肌、減緩眼疲勞,還可以減緩大腦的疲勞、提高學習效率、緩解緊張情緒。
1
連續視屏學習時間超過20-30分鐘,至少活動性休息10分鐘。
2
國際上公認的“20-20-20”法則也可以幫助眼睛得到適當的放松:每看電子屏幕20分鐘,眼睛就要離開屏幕,看向至少20英尺(大約6米)遠的地方,至少20秒。
3
線上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稍用力閉眼、睜眼,上下左右轉動眼球,放松眼睛。
4
線上學習之余伸展腰臂,可在室內走動、做體操、下蹲運動、仰臥起坐等;清潔雙手后做眼保健操;立于窗前、陽臺或門前,向遠處(6米以上)眺望。這種情況下,眼睛會從看近距離用力的情況下逐漸得到放松。
5
在家時可以通過毛巾熱敷的辦法,促進眼部血液循環。
采光和照明要求
家庭是兒童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采光和照明狀況對兒童青少年的用眼衛生至關重要。
1
將書桌擺放在窗戶旁,使書桌長軸與窗戶垂直,白天看書寫字時自然光線應該從寫字手的對側射入。
2
若白天看書寫字時光線不足,可在書桌上擺放臺燈輔助照明,放置位置為寫字手的對側前方。
3
晚上看書寫字時,要同時使用書桌臺燈和房間頂燈,并正確放置臺燈。
4
家庭照明光源應采用三基色光源照明設備,臺燈色溫不宜超過4000K。
5
家庭照明不宜使用裸燈,即不能直接使用燈管或燈泡,而應使用有燈罩保護的燈管或燈泡,保護眼睛不受眩光影響。
6
避免書桌上放置玻璃板或其他容易產生眩光的物品。
家庭課桌椅調整
為確保兒童青少年在家能夠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減少學習疲勞,家長應為孩子提供適宜的課桌椅。
1
對于有可調式課桌椅的家庭,根據“坐于椅子/凳子上大腿與小腿垂直、背挺直時上臂下垂其手肘在桌面以下3-4厘米”的原則,調節桌椅高度。
2
對于沒有可調式課桌椅的家庭,根據上述原則加以調整。若桌子過高,則盡可能使用高一點的椅子,并在腳下墊一腳墊,使腳能平放在腳墊上,大腿與小腿垂直。桌子或椅子過矮時,將桌子或椅子墊高。
注意手衛生和眼健康
保持手衛生習慣是保證眼健康的重要因素,勤洗雙手可防范病毒細菌感染,有效預防眼部感染性疾病。
1
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采用“7步洗手法”并保證20秒以上的時間。
2
不用手揉眼睛。
3
如果眼睛出現干澀、異物感、有燒灼感、癢感、畏光、眼紅、眼痛等癥狀時,應停止視屏行為。如癥狀不能緩解,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4
發現兒童歪頭視物、頻繁瞇眼和擠眼等與近視相關癥狀時,應適時休息和運動,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