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格言:
廣讀成其學,勤悟成其思,深耕成其行,學思結合,闊步前行。——王廣闊
教育箴言:
養浩然之氣,正身心之德。格事物之理,尋教育之要。去因循之弊,成日新之貌。
——王廣闊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學記》第二章講的是教學為先。前三句借助類比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玉需要雕琢,人需要學習,國家興盛需要教育。這樣的論述簡短有力,不容辯駁。文字上比較難理解的是最后一句:《兌命》曰:“念終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兌命》是《尚書》中的一篇,寫的是賢相傅說。我們熟知的一句話“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后半句說的就是他的故事。《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這段文字講的就是“高宗夢圣”“傅說拜相”“武丁中興”的故事。
“念終典于學”,是傅說給武丁建議。傅說建議高宗要學謙遜的學習古訓。“惟教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上學經典,下化百姓,同樣重要,統治者自始至終遵循經典的要求,修為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而民眾自化之。其核心思想也就是儒家一直倡導的王道——以德治國。以德治國者,必然要重視教育的作用,方能化民成俗,也就是在第一章所倡導的“其必由學乎”。
閱讀啟示:短短39個字,可以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教育者要有家國情懷,要站在“建國君民”的角度去看待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傅說拜相,武丁中興;漢武求賢,董仲舒應詔,獻“天人三策”,設太學,置明師,示敬道,養天下之士,成漢之強盛。風行于上,成俗于下。南北朝時期,顏之推,三十年亂世流離,無數血與火的教訓,讓顏之推清醒認識到:亂世亂,家風不可亂。于是著《顏氏家訓》,立家訓傳家風。“三歷亡國事,悉諳南北情。及時成家訓,調教后人行。”。唐末以后,“師道不存”(韓愈語),天下動蕩。宋明書院,朱熹、陸九淵“鵝湖之會”“無極太極之爭”,學術爭鳴,蔚然成風,為優秀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制教育,上有官學,中有書院,庭家訓,謏(xiǎo)聞動眾,化民成俗。此乃中華民族文化之綿延數千年,不絕之源也。時至近代,西學東漸,人心浮動,左右顧盼,無所適從,蔡元培教育救國,革新北大,兼容并包,晏陽初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并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并進的農村改造方案。中國教育與中國社會涅槃重生。當代,中國繁榮,教育日興。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我輩教育人,重讀學記,歷訪先賢,在中國的古典教育中,重樹教育自信,站穩中國立場,表達中國主張。以大成之士為楷模,知類通達,強立不返,化民成俗,使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以大學之道為目標,傳道受業解惑,共同譜寫教育中國的壯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