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
3月31日下午,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望舒小筑”讀書團隊全體成員在報告廳隆重舉行了第一期“師道傳承,聞道悟道”讀書沙龍系列活動:走進“萬世師表——陶行知”
本次讀書沙龍活動由薛娟主任主持,由團隊六位成員主分享:郄亞男老師——陶行知的生平、李秋忱老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念、王蘇主任——陶行知教育啟示、張晨老師——陶行知教育故事、張羽翕主任——四顆糖的故事、趙蘭老師——有這樣一個人,其他老師參與其中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薛娟主任指出,了解陶行知的生平,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熟悉陶行知的教育小故事,努力在教育教學中實踐,是切實提高我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與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學陶師陶”有助于教師養成良好師德,鑄造良好師魂。
下面分別由六位老師依次分享:
陶行知的生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縣人,祖籍紹興。中國近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他躬親教育實踐30年,著述700多萬字,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給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毛澤東親筆題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周恩來高度評價他“是一個毫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宋慶齡稱他是“萬世師表”。
郭沫若盛贊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
李秋忱老師從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四個方面進行分享。
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主旨:
①生活決定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便有與之相應的教育;
②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③教育的意義在于生活的變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內容是隨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
④“生活即教育”是終身教育,是與個人生活共始終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
要讓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生活單位都擔負起學校的職能,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大學校。同時,學校必須突破圍墻之限,要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實行開放式辦學,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是為批判傳統單一的教授法,反對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和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提出的教學方法論。
四種精神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大主張
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陶行知教育啟示
王蘇主任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讀書思考重點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感悟:1.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也就越來越難了。2.仔細考慮他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3.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勞動。4.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呵護學生的需要程度。
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后人學習的光輝榜樣,我們要做行知路上的后來人,以陶行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敢于創新精神去切實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情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就一定能夠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教育故事
張晨老師分享了陶行知的兩則小故事:“帶雞上課”和“拆表的故事”。其中重點分享了“帶雞上課”: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里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
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如果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學生,學生是學不進去的。但若讓他自主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效果就好得多。
張晨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談自己學習陶行知思想的一些嘗試實踐。如何通過制作“優點帽”,讓學生找到自信,在小組活動中,有效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以及教學效果。
四顆糖的故事
張羽翕主任用短視頻的形式向老師們分享了“四顆糖的故事”。
第一顆糖--關愛
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
第二顆糖--寬容
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要用放大鏡把別人的優點爭取來,不要用顯微鏡去觀察別人的缺點。”誠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要善于發掘孩子的長處,不要斤斤計較于他們所犯的錯誤。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成為好人的心。”
第三顆糖--信任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句話: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走路。信任的魅力,沒有嘗試就千萬不要放棄,就像在黎明前的黑夜,不要隨便舍棄一枚你自己心目中的石子,光明來臨時,它也許是你夢寐以求的珍寶。
第四顆糖--激勵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這說明積極的教育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陽光一樣,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鼓勵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正如陶先生所說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深處。”對于在教育第一線的我,陶先生教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愛精神將激勵我們在教學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有這樣一個人
趙蘭老師用短片的形式講述了有這樣一個人——他放棄名利地位甘愿做一個平凡人,卻用他的行動證明了他的偉大;他只想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卻成為后人心中不朽的傳奇。他的心很大,可以裝下每一位渴望知識的學生,甚至是祖國的未來;他的心又很小,除了這些,再無其他。他,一位可敬又可愛的先生;他,一位可歌又可泣的智者。這個名字在劃過每個人耳際時總能在人們心中漾起點點漣漪。陶行知,這位一心為人民辦教育的偉人雖離我們遠去,可是他所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卻像酒一樣隨著時間的醞釀變得更加香醇。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小學是教育的基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對于當時乃至當今的小學教育來說都是意義深遠的。
薛主任對每一位教師的分享進行了點評,并引導老師們進行思考:走進大師,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么?老師們聆聽了分享,感觸頗深紛紛發表意見:要沉下心,坐得住,聽得進,想得深;有形的培訓時間有限,無形的學習沒有終點。薛主任提出: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走進教育大師,不僅要“聞道”,“悟道”,更要“行道”。
活動最后,薛主任進行了總結。她首先肯定了六位老師的精彩分享和在讀書活動中一路的成長;其次,提出了要求:通過本次讀書沙龍活動的學習,學習到了陶行知思想的精神與陶行知思想的傳承性,接下來,要通過“望舒小語”的分享、陶行知先生相關書籍的閱讀,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最后,她希望通過本次沙龍活動,對老師們能有所啟迪,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用心學陶,用行踐陶,把對陶行知思想的學習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在實踐中獲得思考與成長。
撰稿:李秋忱
攝影:閆夢婷 郄亞男
編輯: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