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晚辦公時間,學校“長安書苑”讀書團隊全體成員共同舉辦第十九次讀書分享活動,由語文教師王書聰匯報。
王老師分享的書籍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背景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表層主題,孤獨。書中描寫的孤獨來源有很多,比如得不到愛、得不到理解、時光流逝、社會變遷、朋友不在、親人逝去、家族衰落等等。這些人的經歷都不同尋常,但是孤獨是他們的共性,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都是在孤獨、困惑與無聊中度日。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結尾處寫道:“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復。因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孤獨,雖然使個體得以茍延殘喘,但對整個人類命運來說,孤獨注定帶來覆滅。”
深層主題,擺脫孤獨。《百年孤獨》通過馬孔多這個小鎮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庭的經歷,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號召拉美人民團結起來反對專制獨裁,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愚昧、落后、野蠻,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
孤獨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不能聯合打破孤獨的籠罩,只靠一己之力與孤獨抗爭。家族的每個人最終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在這個家族中,各成員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
回想中國近代歷史,清王朝的發展似乎也與此相似。從建立之初的繁榮興盛,逐漸自閉沒落,最終無可避免的走向滅亡。同樣的,那些統治者也如同布恩地亞家族中的人一樣,愚昧、落后、不思進取、安于現狀,最終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擺脫孤獨是每個深陷孤獨者的愿望,但是可能他們只靠一己之力并不能擺脫孤獨的困擾,畢竟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始終不如團結的力量強大。馬爾克斯曾經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也許,他的真正意圖是想告訴我們如果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可以團結起來對抗孤獨,或許會取得成功。
古人云:“人心齊,泰山移”;就像我們每一個班集體,各成員之間的團結一致、相互合作,總是比一盤散沙更具有凝聚力,更具有力量,所以在一個集體中“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學校建設得更好!
分享結束后,大家展開激烈的討論:
張瑞老師: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要足夠豐富,要有自己的思想。這樣縱使他每日獨來獨往,那么也不會感到孤獨。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于行尸走肉,那么即使身邊人群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劉歡老師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孤獨之時,但是要看自己如何來消遣孤獨。其實,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才能成就大事。
梁茹老師生活中擺脫孤獨的方法,就是找到值得傾訴的人,志同道合的人,道出心中之事,這樣才會感到心里有所寄托。同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豐富起來。
個人介紹:王書聰,很榮幸加入長安路小學這個大家庭,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與班主任,希望帶給孩子們的是快樂的童年與記憶。學校每周一次的讀書沙龍,與各位老師交流分享收獲甚多,不單單于己身,更是學生,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
教育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讀書格言:泡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看一次人生百態,品一次酸甜苦辣。去靜靜感悟一本書,方知人在路途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