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素質成長、充分調動教師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增強教師文化底蘊,棠張實驗小學舉行了2020,我的閱讀報告交流活動。
張馨丹老師就自己2020年閱讀的三本書進行了分享,首先是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張老師效仿書中的做法,班級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級的人,人人有事做,建立班級班規,并適時調整,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效果。
其次,張老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運用了《情商》一書中的“共情”和“傾聽”兩個詞語,并且結合《正面管教》中認識錯誤的三個步驟,幫助學生解決了情緒問題、處理了矛盾。
梁貴龍、劉梓涵、班鎮麟三位老師針對閱讀學記進行了分享。《學記》是我國第一部教育專著,描寫了西周時期教育和學校的狀況。通過這部專著,我們得以一窺古代中國對于教育的論述。
劉籽含老師從“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講起。這句話論述了教育的目的——化民成俗。從現代教育學原理的角度看,這屬于教育的社會目的。現代教育學認為教育至少有三層目的,個人的發展、教育本身的目的以及社會目的。《學記》開篇就將教育目的拉到社會層面,說明這篇文章絕不單單想論述教育問題,本質上《學記》是在構筑一個理想社會。所以《學記》不應當作史料來看待,和《史記》一樣,《學記》中夾雜了很多主觀的觀點。《學記》作為思想理論論述的價值是要高過其史實意義的。
劉籽含老師認為《學記》的格局比如今的教育制度高很多,因為《學記》培養的是平天下的人才,而今天的學校往往把合格率、畢業率掛在嘴邊。但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一種進步。《學記》中論述的教育,是封建時期少數人的教育。學而優則士,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士大夫,這是一種很明顯的精英教育路徑。而到了今天,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也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培養目標的改變導致評價標準的不同,我們不否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不應輕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愿景。
梁貴龍老師分享了《學記》中的教育方法:豫、時、孫、摩。教學要防患于未然,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這幾句話其實和“致良知”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古代思想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好像中餐菜譜上的食鹽適量。中國的思想大多強調頓悟,我想這種趨勢某種程度阻隔了思想和文化的傳播。防患于未然,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看起來充滿智慧的光芒,實際上很難解決實際問題。防哪些患,如何防?時宜是什么,如何合乎?漸進是怎樣的速度?這些內容實際上很適合在學徒制中傳播,學生通過觀察和模仿逐漸揣摩到這些含糊詞匯的內涵,防患未然、合乎時宜并不是空話。但是在今天的師范學校學習中,這種傳承早已斷代,加之班級授課制的影響,這些教學方法實際上很難被領悟。
為了感悟千年的經典,班振麟老師朗誦了《學記》中的名句,為本次讀書分享交流活動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最后,周艷主任總結本次活動,她希望教師們應珍惜時光,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實踐中應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運用,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散發書香中的無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