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實驗小學“師說心語”系列讀書活動第五十二場讀書分享于5月8日下午在學校報告廳開展。本次讀書活動由望舒小筑讀書團隊成員牛泓蘇老師分享。
推薦書目:《未來學校》
我們常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話用在我們學校中也很合適,來來往往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校園還是當年的那個校園。但你可曾想過,“鐵打的校園”或許有一天會變成“流水的校園”。這么大膽的設想并不是我這個剛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能想出來的,它可是“中國十大教育英才”、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云人物”的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一書中所提出的對未來教育的預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這代人,如果面對忽如其來的教育變革,人心初熱,思潮百態,可哪一個人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志之所趨,窮山距海,不可阻擋。我愿意做一個,矢志前行的逐夢人。
朱永新老師眼里的未來學校的模樣,不再是整齊劃一的班級授課式學校,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未來的學生不只在一所學校學習,而是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教室,可以在社區,也可以在大學校園。未來學習中心,沒有以校長室為中心的領導機構,更像北上廣的創業孵化器。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時間學習的時間更加有彈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聯網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2020年年初來勢洶洶的疫情,讓教和學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央教育部緊急部署,停課不停學。在疫情防控的大環境下,本校老師扎實有效地開展線上教學工作。教師居家辦公、學生居家學習。學生按照規定的課表,完成基礎課程學習之后,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生還自行組建學習小組,進行線上研討,還能夠單獨@各科老師進行問題咨詢,作業展評也不再是老師批改,改為線上展示,通過抖音,朋友圈這些平臺,進行打卡展示作業,這些不也是未來學校的雛形么?
“立德樹人,讓教育回歸本真”也許是由于我只從事基層教育,只顧低頭趕路,而忘記了抬頭看天,所以書里的一些內容不能很好的理解,心中有一點點的困惑。朱教授在《未來學校》中質疑現在的教育:6周歲入學很不合理,為什么學生不可以5歲入學,甚至9歲或者12歲入學?為什么每天早晨8點上課,晚一分鐘都不行?十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上課,作為一個在基層教育人員來說,年齡真的是問題。小學低年級的老師都知道,教一個6歲的一年級學生就是比5歲的學生容易,他們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接受知識能力明顯不一樣(這里指的是絕大多數學生)幼兒園小班的老師都知道,3歲的孩子就是比2歲多的孩子接受能力快,這都是不爭的事實。無規矩不成方圓。讓學生統一時間上學、放學,其實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規矩意識,如果學生想晚來就晚來,想早走就早走,做什么事都隨心所欲,沒有一點點的約束,很難想象他們長大后的時間管理能力會怎樣,自我約束能力又會怎樣?
理想總是那么的遙不可及。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雖然書中很多次的強調未來教育是全民當教師,未在未來的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給我們教育者敲上了一個警鐘,隨著未來教育資源的普及化和廣泛化,我們可能不再需要固話的教學,我們教師要時刻保持積極地學習狀態,不斷地提高自身能力,我們會成為知識的篩選者和提煉者。
“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世界很大,我們很小,只有打開胸襟,擁抱變化,才能獲得進步,人生如此,教育亦然。如果未來真的進行教育改革,我們應該張開雙臂。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融入世界,要用智慧和汗水去換取發展和進步。我們應格外珍惜那個時代,所有的變化都可能伴隨著痛苦和彎路,教育改革的道路也不會是闊野坦途。但大江大河奔涌的趨勢,不是任何險灘暗礁能夠阻擋的。
張主任做最后的總結:《未來學校》這本書還談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未來更好的教育的同時應該豐盈自己!
李秋忱老師從未來教育的資源更加普及談及教育。
楊文清老師談到未來教育不僅能讓孩子真正的去樂于學習,更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去培養師生關系。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面對艱難險阻,我愿意為之奮斗。未來已來,我們都是逐夢人!
個人簡介:牛泓蘇,本科學歷,新區實驗小學專職美術老師。從教以來工作認真,熱愛學生,輔導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在“一師一優課”中獲得部級優課,徐州市美術優質課大賽二等獎,多次獲得區美術優質課一等獎,還獲得銅山區教學先進個人,多篇文章在區級獲獎。
讀書格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來
教育箴言:讓每個孩子“TRY”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