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進行學習的效果。
圖片來源:北京史家小學微信公眾號
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情況如何?中小學生進博物館情況如何?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就“青少年進博物館”相關話題開展了專項調查。在近2000名參與調查的家長中,20%家長表示尚未帶孩子去過博物館。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方面也不太樂觀,66%的家長表示,孩子所在的學校沒有組織過線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相關活動。與此同時,90%的家長認為博物館資源對于孩子的教育有用處,能夠擴展孩子的知識面。
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學習有限的原因何在?在調查中,家長們認為阻礙孩子進博物館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課余時間不足”“博物館位置較遠”“區域內沒有博物館資源”以及“博物館內互動項目較少或未開放”等。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鄭奕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主要存在幾方面問題,一是校均、生均占有量太低,我國中小學與博物館的數量比為42.8∶1,與之相比,英國約為11.6∶1,美國約為3.8∶1,日本約為2.7∶1;二是各級政府對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事業尚未有專項補貼,同時在撥付的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經費中,博物館領域占比不穩定和不足;三是博物館對中小學的教育供給內容、形式整體單一,多限于集體參觀,尚未普及到館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以及展覽進校園等。”
南京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黃洋則認為,學生進博物館有限,客觀上在于博物館的分眾教育做得不夠,也沒有常變常新,吸引度不夠,主觀上家長缺乏帶孩子進博物館的意識。此外,學校和博物館的信息不對等,導致館校無法有效融合。
圖片來源:北京交通大學附中
如何推動青少年參與博物館活動?調查中,家長們認為,可以通過學校“與博物館建立合作,定期參觀”“配合課程,加入博物館資源進行拓展補充”“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制定不同的博物館參觀計劃”,家長“增加陪伴孩子去博物館實踐”等方式。
鄭奕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要輸出更多場館服務、流動服務、數字服務等適銷對路的學習產品與服務。“博物館工作人員要知道學生、學校需要什么,學校、教師、家長要知道博物館有什么,館、校、家要進行有效合作。”黃洋說。
此外,《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強博物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調查顯示,近六成家長表示孩子沒有瀏覽過網絡博物館平臺,近九成的家長認為加強博物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有必要,且要通過“博物館豐富線上資源,設立青少年觀看專區”“學校利用信息技術對接網上博物館資源”“對應學校課程體系,提供適度線上博物館延伸課程”等方式開展青少年線上博物館教育。
對此,鄭奕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許多場館都推出了在線產品與服務,閉館不閉客,這于博物館的遠程學習與網絡教育發展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的數字服務、網絡遠程教育中,仍需著力解決一些軟硬件問題。其一是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其二是大力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其三是努力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其四是優化管理模式。
圖片來源:北京交通大學附中
當前,我國也有一些中小學在積極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如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早在十余年前就推出“博悟之旅”,與北京市多家博物館開展學生實踐活動。十余年間,從帶學生走進博物館,到將博物館資源帶回學校做校本課程,再到推進親子研學家校共育。后疫情時代,該校又推出了校園數字博物館,讓學生們在課堂上一覽千年。北京交通大學附中德育副校長蘇曲光介紹,該校借助第三方力量假日博物館,在學校打造了涵蓋VR展館、全息寶盒、數智大屏、好奇空間、博物之窗等五大互動體系的博物實驗室,在這里開設“古代穿越”選修課,深受學生喜愛。
-網友留言-
@思:博物館應該和學校聯合起來,設置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參觀路線和課程。每學年至少一次。
@與往事干杯:建議博物館每天開放時間內定時組織幾場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講解,可以采取預約和現場報名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從而得到正確的知識指導。
@酸奶疙瘩:博物館學習對孩子非常重要,但會給孩子講解的講解員太少,應該培養這方面的講解員,吸引孩子,激發興趣。應鼓勵去現場實地學習,線上博物館無法代替線下博物館,特別是對于低齡兒童。
關于調查更多內容如下
↓↓↓
關于孩子進博物館,
您還有哪些好的建議?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