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大班的孩子即將升入小學,大許著鎮西探幼兒園針對“幼小銜接”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大班教師拋出“課間十分鐘”的話題,孩子非常感興趣。有的幼兒家里有哥哥姐姐在上小學,所以他們對“課間十分鐘”這個次并不陌生,針對可以做的事情,孩子們有了激烈的討論話題,但是每個人對“課間十分鐘”的理解都不一樣,于是大班的教師利用這一契機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1.“課間十分鐘”大調查。
(1)我了解的“課間十分鐘”含義。
在討論“課間十分鐘”后,孩子們對它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課間十分鐘”究竟代表什么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幼:課間十分鐘就是等于600。
幼:課間十分鐘就是跳繩的時間。
幼:我覺得課間十分鐘就是吃加餐的時間。
幼:課間十分鐘我可以去上廁所。
幼:我覺得課間十分鐘可以繞操場跑幾圈了。
那么大家馬上也要上小學了,怎樣來安排自己的課間十分鐘呢?
幼兒的經驗與學習:
在話題討論中,孩子們對“課間十分鐘”十分感興趣,也愿意用書面表達的方式--做調查表,學會了運用的調查、采訪、記錄等方法,在分享中他們萌發了對自己“課間十分鐘”的規劃興趣。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指南》中指出: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并且愿意講話清楚的表達自己想法。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討論,用自己的方式設計出調查表,并且在集體面前進行大方的分享,但是從她們設計的調查表以及采訪分享中了解到他們對課間十分鐘到底可以做什么還不夠清晰。參觀小學的同時幼兒帶著“課間十分鐘”計劃表,采訪哥哥姐姐,為設計的是否合理尋找答案,從而更好的為制定自己的課間十分鐘計劃服務。
一場由小學課間十分鐘引發的課程,在孩子們精彩的活動中開啟了,后續還會有系列活動。在延伸中還會有更多幼兒園的課間活動,讓我們幼兒園的活動也變得更自主、自由。孩子們由一本繪本引發了對“十分鐘”的探索,從最表淺的理解含義到深入的制定計劃,從問題入手,層層遞進,學著科學規劃自己美好的課間的十分鐘。
幼兒的課程源于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是游戲性的,是教師和幼兒共同構造的產物,“美好的課間”話題來源于孩子們共同的興趣。在整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表達與書寫技巧,獲得了科學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了互相合作的良好品質。他們能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發現,他們的學習態度是積極的、主動的,總是給教師帶來無限的驚喜。
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堅持在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之路上,播撒希望的種子,牽著幼兒的手,讓幼兒的經驗在游戲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