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實驗小學“師說心語”系列讀書活動第五十七場讀書分享于10月8日在學校報告廳開展。本次讀書活動由望舒小筑讀書團隊成員盧耘浩老師分享,分享書目為特級教師李懷源《兒童閱讀的力量》。
作為《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特級教師李懷源相信兒童閱讀的力量,在本書中分享了他在多年的兒童教育過程中,對于兒童閱讀的理性思考,對于推動兒童閱讀的實踐策略構建,并基于自己的親身閱讀,從“體驗愛的溫暖”“品味生命的味道”“經歷成長的旅程”三個方面,分享了值得兒童遇見的49本好書。閱讀的意義是在閱讀行動中構建的,做一個好的伴讀者,帶領兒童與好書相遇,讓兒童遇見更好的自己。
盧老師提到,當今人類社會處在一個生產力極大超出人類想象力的時代,一個家庭會傾盡全力的滿足一個孩子的需求、提供無盡的娛樂方式,從觸手可及的手機短視頻、電視到電子游戲,正逐漸填塞進兒童的生長時空。然而,一切守恒的,當兒童將精力投入其中,得到了快餐愉悅,就勢必會失去一些東西,這東西是什么呢?通過閱讀李懷源老師的《兒童閱讀的力量》一書,我認為兒童失去的是無可替代的穩定性與思維能力。
盧老師對書中的一項實驗印象深刻:巴西相關研究人員曾做過一次調查,調查內容是兒童在閱讀故事時是否對其具有鎮痛作用。他們發現兒童在通過不同方式閱讀故事時,會降低唾液皮質醇水平并提高催產素水平,皮質醇和催產素是我們可以用來衡量壓力水平的激素,高唾液皮質醇和低唾液催產素表明壓力,低皮質醇和高催產素表明平靜,而高壓力,往往會阻礙學生學習,如果兒童常常處于過激與不可控狀態,學習效果將會大大削弱,而冷靜狀態下的學習才是高效的、可控的。通過本實驗,我們得知了結論:閱讀可以增強兒童的穩定性,更為有效的應對當前以及未來不可知的事件。
國內學者也曾做過與兒童非閱讀行為方式與思維能力的相關實驗,將兒童放置于電視前進行觀看,發現在兒童觀看電視時,大腦大部分區域趨于休眠狀態,只有接收色彩與聲音信號的部分大腦區域在作出反應。國外也有學者提出,12歲前不看電視或少看電視的兒童思維能力整體高于其他孩子,那么,兒童本身具備的思維能力到底有多強?《兒童閱讀的力量》一書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山海經》這本書,許多成人已經看不懂了,但兒童能看得懂。我們讀不懂,是因為我們已經不具有童年的思維能力。”兒童能讀懂成人讀不懂的書,是因為他們的無窮想象和無拘束,成年人由于接受了太多具體化的信息沖擊,加之接受信息的側重方式向電視、網絡轉移,所以思維能力受到了約束,這也恰恰說明了兒童閱讀的力量。
盧老師認為,“閱讀的核心是思維,以思考為核心的閱讀,讓思想的形成變為可能”,“學而不思則罔。”閱讀要和思考結合在一起,不然就會成為讀死書。思想是思考的產物。思考不是憑空發生的,書中的內容就是閱讀者思考的媒介。文學類的書,讀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科學類的書,通過現象思考發展的規律;藝術類的書,從藝術的表現推測創作者的心理。不同的書,促使讀者產生不同的思考,不管是接受式思維還是批判式思維,都能夠給讀者帶來思考的快樂。“觀千劍而后識器”,讀萬卷書而后成為一個思想者。
個人簡介:盧耘浩,男,27歲,徐州市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擔任六3班班主任兼語文教師。
讀書格言: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教育箴言:生命可以不轟轟烈烈,但應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