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反復強調教師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一名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于此。其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寫道:“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
管建剛先生提出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而應該做文化的傳播者。教師首先應該是文化人,其次才應該是教育者。教育如讀書,無捷徑可走,也不可拔苗助長。讀書的過程就是同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對話的過程,只有不斷的閱讀,你才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今年是我進入教師行業的第5年,5年的時光飛逝而過,現在已然脫離了初入校園的懵懂期,適應了教師這個身份。細細想來,作為教師最幸福、也是最大的收獲之一仿佛就是即便身處工作崗位上,依然可以在工作時間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翻閱書籍、進行閱讀給自己充電。
身處電子信息時代,仿佛無時無刻不在閱讀,又仿佛自己什么都沒有讀到,這讓人陷入恐慌中。于是,我開始從閱讀中繼續尋找答案。2021年約讀了十來本書,一年下來僅僅讀了十來本書,說起來真的有點汗顏,與學生時期的自己相比,數量上也縮減了不少,這要值得反思。這些書里有教學育兒(正面管教、兒童行為心理學、做個壞父母 教出好孩子、崔玉濤:寶貝健康公開課、0-12歲兒童心理學等),有經典文學(人間詞話等),有童書繪本(我爸爸、我媽媽等),有時事評析(看見、皮囊等),也有兒童文學(草房子、小王子),種類繁多,無形中拓寬了我的閱讀范圍與視野。有的看了一遍又一遍,覺得百看不厭;也有的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囫圇吞棗的看完。
由于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并且為人父母,總感覺自己做的不夠完美,2021年讀書的重點不自覺的開始向教育類傾斜。在所看的教育類書籍里,《崔玉濤寶貝健康公開課》里重點講解了各類疾病的應對措施;《0-12歲兒童心理學》以年齡為主線,對0-12歲兒重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做個壞父母 教出好孩子》這本書則強調孩子夠不夠好,完全取決于父母會不會教,孩子的養育完全取決于有什么樣的父母;錢財是把雙刃劍,培養正確金錢觀;懂得放手,讓孩子在摔打中成長;溺愛多禍害,嬌兒難成才等道理。《兒童行為心理學》這本書則分析了孩子各種行為背后都隱藏著孩子的心理秘密與情緒,讀懂寶寶的肢體語言,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劉運華的《兒子你好》用日記、書信、郵件等形式,記錄了一個普通孩子的成長軌跡,一個母親教子觀念的轉變;突出了兩個主題,一是母親是與孩子一塊兒長大的人;二是人在做,天在看。你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獲。在這幾本教育類書籍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正面管教》,這本書完完全全使我認識到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是多么淺薄。
“起始于辛勞,收歸于平淡。”作為教師,我們每天的工作從來都不會驚天動地,只能夠潤物細無聲;我們所肩負的使命雖然被抬高到太陽的高度,但絕大多數一輩子辛勤工作的老師們卻絕無可能像太陽那樣受人敬仰。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個例子,一位有著30年教齡的老教師上了一堂公開課,課上得非常精彩,課后有人向他請教如何將課上得如此之精彩,他鄭重其事地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于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刻來準備的!”可見,教育水平的提高源于持之以恒地讀書,點點滴滴地積累。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不是到了截止日期要上交的讀后感,而應該是發自內心對于知識的需要和渴求。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苯逃且环N“慢藝術”,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與互動,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相互搖曳與溫暖的過程。閱讀可能僅僅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生活中錦上添花的一抹點綴,可是它卻關系到我們快不快樂、安不安祥,從哪里來,最終走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