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
公布了第九批網絡主播警示名單,
警示人員共計88人,
其中,
包括吳亦凡、鄭爽、張哲瀚等演藝人員,
這也是首次將違法失德藝人
納入網絡主播警示名單。
就一些社會關注的問題,
人民日報記者采訪了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
分會負責人。
具體內容,一起來看!
記者:主播警示名單是怎么產生的?標準是什么?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負責人:為進一步規范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管理,凈化網絡表演(直播)環境,維護行業生態有序、良性、健康發展的秩序,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自2018年2月起正式實施《網絡表演(直播) 行業主播“黑名單”管理制度(試行)》,組織全體會員對嚴重違法違規主播在行業內實行聯合抵制和懲戒。2020年末,在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對管理制度作了進一步修訂,最終形成《網絡主播警示與復出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截至目前,分會已經陸續發布九批共446名網絡主播警示名單。
根據辦法規定,網絡主播警示名單中的所有主播為分會會員企業主動上報并已在本平臺予以封禁。上述主播在直播活動過程中,發布含有嚴重違法違規、違背社會公序良俗且社會影響惡劣,經由分會內容評議委員會對主播直播的違規內容或行為進行審核、評議,評議完畢后,由分會向社會公布警示名單信息,并下發各平臺封禁,同步報主管部門備案。
記者:為什么第九批警示名單會有演藝人員?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負責人:隨著文娛產業迅速發展,流量至上、畸形審美、“飯圈”亂象等新情況新問題迭出,一些演藝從業人員政治素養不高、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觀念滑坡,違法失德言行時有發生,對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嚴重污染社會風氣。在此背景下,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今年以來重拳整治文娛領域亂象,嚴厲打擊演藝人員違法失德行為。
近年來,除了影視、線下演出等渠道,越來越多的演藝人員在直播平臺開通賬號,通過網絡表演或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獲取經濟收益。根據國家文娛領域綜合治理“禁止劣跡藝人轉移陣地復出”相關精神,相關會員企業及時主動向分會報送了有關違法失德藝人賬號信息,分會組織內容評議委員會進行了評議,最終決定首次將違法失德藝人納入網絡主播警示名單中。
記者:本次列入警示名單的主播違規行為具有哪些特點?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負責人:色情低俗一直是部分網絡主播頻繁踩線的重點,對于此類行為平臺和行業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做到露頭就打。此次名單中還有兩個違規方向值得重視,一是發源于藝人粉絲中的“飯圈”問題也開始在主播粉絲中蔓延,一些粉絲在明知主播自身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以諸多不理智的方式扭曲黑白,煽動粉絲對立,打擊其他主播和用戶的正常發聲,甚至無視法規采取各種極端手段報復其所在平臺,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另一個是“逐臭審丑”不良內容導向頻繁出現,以“裝瘋賣傻”“低俗搞笑”“嘩眾取寵”,“追逐社會熱點蹭熱點,干擾當事人正常生活”,以及一些等所謂接地氣的方式來獲取流量、博人眼球。對于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亂象,行業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和重視,堅決不讓此類主播有生存空間。
青少年追星,如何正確引導
近年來,青少年追星日漸成為普遍現象。然而,部分失德藝人讓人大跌眼鏡,無疑會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黨組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的意見》中特別提到,要加強對青少年的人生規劃指導,化解追星、“飯圈”等負面文化的影響。
青少年應該追星嗎?
追星會對青少年產生何種影響?
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追星?
......
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曾就“青少年追星”相關話題展開了專項調查,近3000名家長參與調查。
華東政法大學大學生思想動態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賽金對追星現象進行了長期觀察和研究。他認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產生偶像崇拜,是因為他們處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擺脫家長的管束,對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依戀。
調查數據也支撐了這一觀點。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長認為孩子被偶像的顏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內在品質與精神”“將偶像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給自己前進的動力”“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追星以尋找和同齡人之間的共同話題”也是重要原因。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心理研究所所長陳銳表示,青少年本身處于叛逆期,追星其實也是青少年自我認知的需要,通過喜歡不同的明星表達自我,通過與他人的對比、對喜歡明星的定義表達自己的態度、傾向。
一些家長認為,追星能舒緩孩子壓力,幫助孩子融入集體。但同時,也有不少家長認為追星會花費孩子大量時間,影響其學習生活,擔心孩子沉迷網絡,減少對實際生活的關注,更害怕對孩子形成錯誤的引導,形成不良的人生觀。
陳賽金認為,青少年可以從偶像身上學習他們努力、為夢想堅持的一面。但盲目地追星,易導致極端行為的發生。
陳銳也對此表示了擔憂:“一些明星藝人是被打造出來的,真實情況可能與其展露出來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當真實情況揭露時,可能會對追星者產生巨大的認知失調和心理落差,容易使其喪失對人的信任。”
對此,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影視從業人員、不盲目追星是關鍵。在調查中,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自身需提高認知能力,不盲從、不跟風;學校應加強對孩子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的關注,開設一些心理課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家長需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好好與孩子溝通;社會主流媒體、公眾人物需要發揮影響力,合理引導,創造有利于青少年發展的文化環境。
溫州高鐵新城實驗學校校長黃建剛介紹,學校在青少年追星方面的教育應著重于“導”。“一方面,我們以‘向演藝明星追什么’‘我們應該追怎樣的星’等為主題開展‘追星’系列大討論,通過廣泛深入的討論,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追星觀;另一方面,我們還舉行了以‘尋星’為主題的活動,通過推薦身邊的‘榜樣星’活動,鼓勵學生們去發現身邊的‘平凡星’。”
陳銳建議,應扎實開展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引導青少年以科學家、愛國志士為偶像,這就需要讓這些“星”變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豐富、更加立體。
陳賽金建議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應對追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家長需要正視處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長時期的青少年,增加對子女的陪伴和引領,減輕青少年對偶像的崇拜和迷戀。學校要以平視的眼光對待青少年偶像崇拜,正視青少年的利益訴求,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此外,全社會需要共同參與,綜合運用意識形態和法治化路徑加以規制和引導,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