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以一個小女孩的眼光觀察古老的呼蘭河畔種種的人和事,是一部回憶性、自傳性的小說。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后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但蕭紅還是用淡泊的語氣和包容的心敘說了家鄉的種種。她將一片片記憶的碎片擺出來,回味那份獨屬于童年、獨屬于鄉土的氣息。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呼蘭河傳》這本書,去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吧!
認識作者
蕭紅是位極富才華的現代女作家,她一生顛沛流離,飽受了人間的痛苦與磨雅,但這卻激發了蕭紅的創作熱情。她以自己獨有的人生感悟和生命體驗,寫出了一部又一部人間悲劇。蕭紅的小說具有一種深沉的悲劇意味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 蕭紅體”在短短九年的創作生涯中,蕭紅共出版過十一部集子:《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創作總字數近百萬,顯示了旺盛的藝術才情和創作生命力。20世紀30年代,蕭紅就被魯迅稱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精彩片段
小說以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為起點,展開了關于呼蘭河人日常生活的敘述。那個當街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時常鬧出亂子:車馬倒在污泥中了,救馬的與喝彩的,一時熱鬧非凡,大人們掙扎許久終于過去了,小孩子掉下去又被救起來了,豬淹死了……大泥坑上總是“盛事”不斷,呼蘭河人應付著、忍受著,然而,“說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
“大泥坑”也許是一種象征,小城里的人們,也是掙扎在人間,被風霜雨雪吹打著,卻又麻木因循地生活著;賣豆芽菜的王寡婦死了獨子,雖然瘋了,但依然賣豆芽菜;扎彩鋪的伙計們扎出了富麗的陰宅,卻依然在人間辛苦地生老病死;小胡同里一籃麻花,可以惹出一家小孩的追打;一塊豆腐也能為人們的晚餐錦上添花……
在自家的后花園內,是有祖父陪伴的多彩童年,和祖父在一起的時光是最快樂的。下面我們來聽一聽其中的一個片段,同學們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后花園內是快樂的,后花園外卻是荒涼的院落以及窮困租戶的別樣人生。長蘑菇的草房子里住著幾個漏粉的,旁邊的小偏房里住著一家趕車的,他們的日子交織著微末的歡喜和沉默的不幸。
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小團圓媳婦,她是趕車的老胡家為他們的二孫子娶的童養媳,是一個黑忽忽、笑呵呵的女孩子,然而照“規矩”經過婆婆的毒打與烙腳心的“調教”之后,日漸病倒,又經過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兒、用大缸洗澡種種奇特的“治療”,終于死去。
有二伯是“我”家的一位古怪親戚,他無家無業,居無定所,生活窘迫,甚至有些小偷小摸的劣習,但同時卻又敏感而自尊。臨著“我”家后園的磨房里住著馮歪嘴子,他和鄰家王大姐不聲不響成了家,剛生下的孩子,在零下的溫度里只能蓋著面口袋取暖,但這并不妨礙馮歪嘴子對生活的執著,他依然努力拉磨,賣年糕,最終王大姐在街坊鄰居的閑言碎語中抑郁而亡,馮歪嘴子和他的兒子們卻堅強地活著……
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呼蘭城的各種人和事,《呼蘭河傳》是蕭紅的童年回憶,是為呼蘭河而作的傳。蕭紅用或美好,或沉重,或諷刺的筆調,寫出了這些回憶,然則從前熱鬧的地方,如今都已荒涼。“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茅盾說,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是寂寞的。她帶著寂寞的心境去回憶她寂寞的童年,刻畫記憶中那個單調刻板的小城,描繪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們,從《呼蘭河傳》中,我們得以感受她的故鄉,感受那些在她的記憶中卻不是那么美好的一些人們,感受她彼時寂寞的心境。相信同學們在讀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思考。
推薦理由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上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災難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作品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以更加成熟的藝術筆觸,寫出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和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包含著巨大的文化含量與深刻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