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實驗小學“弘毅書院”讀書活動,本周由學校青年教師宗丹丹為大家帶來《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好書分享。
讀書心得: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本好書——《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這本書匯集了卡羅爾教授30余年自我理論研究之精華,提出了真正實現個體自身價值的核心因素,并給出了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議。
每個人都擁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統(即自我理論)來建構世界和解釋經驗,從而在相同的情境中展現出不同的思考、感受和行動。有兩種持不同自我理論的人:實體論者和增長論者。實體論者的自我理論中僅包含內在的、固定的、靜止的自我和世界,增長論者的自我理論則指向一個動態的自我和世界。受實體論與表現目標支配的人,需要一次又一次逃避風險,以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受增長論與學習目標驅動的人則會逐漸積累各種有益的知識與技能,不管努力的結果如何,始終持有堅定的信念與熱情。
智力是先天的、一成不變的?很多人是這么認為的,許多爸爸媽媽會說孩子“你怎么這么笨”“怎么會有你這么笨的孩子”等。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先天的遺傳因素需要關注,更需要我的關注的是后天環境的培養、努力的程度。可塑智力的信念則讓學生期待挑戰和學習,挫折時長期學習過程中可以預見的自然部分,它提示人們一個繼續努力并思考新策略。
文中用大量筆墨對比了無助模式與掌握定向模式的差異性,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種模式存在顯著性的差異。掌握定向模式下的學生,相信智力是經過后天訓練可以增長的,重要的是努力程度。持有增長論的學生們在制定計劃時,總想辦法將失敗轉變為成功,思考新的策略或者多一點努力。即使,再一次的失敗,也能夠調整學習策略,以樂觀、無畏的態度面對困境,讓自己逐漸成長,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自己,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
作為教育者,要努力使學生獲得一種信念系統:努力是被期待與享受的事情,而挫敗是有教育意義和挑戰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
個人簡介:宗丹丹,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現任二年級(5)、(9)班體育。讀書格言:始終堅信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某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教育箴言:運動讓生活添彩;鍛煉,讓人生精彩!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