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今日,張少可老師為大家帶來柴靜的《看見》。
決定寫文的那一天,我看著書目發呆。的確,我只是個膚淺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歡看安意如寫的那些詩情畫意的詞賞析,喜歡在那些詞藻中遐想,然后說說那些我認為的人生哲理,偶爾發發感慨,既沒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夠的思考,純屬的自娛。書目上的每一本書,按理說,都是我望而止步的,看著書名,我就能想象到一個夫子在我面前講書的情景了,所以選擇柴靜,除了因為知道她是個讓人敬仰的記者,更多的,只能說是天意吧!
說完了人,再來看看這些事。首先,請原諒我不能對每件事深深的研讀。這本書,里面大概有二十幾章,講了多多少少幾十個故事,每個故事又有每一個故事可以透露出的信息和存在的價值,這個,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的見解,都可以讀出你們所處階段的所能讀出的深意,我再多說其實也是無意。我匆匆的讀完這本書,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獲不是從哪件事中看見了什么哲理,也不是哪件事觸動了我的心,畢竟,我只是粗讀,我的收獲是從一件件事中,看見了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在一個職業中慢慢的成熟,心態慢慢的成熟,深度慢慢變沉,讓我這個大學生,真真切切的認識了什么才是成熟,什么才叫成長。
柴靜到新聞調查的前半段,全國的非典事件,初中生集體自殺事件,警察包庇弟弟等等的事件,全部是一氣呵成的寫完,留給我的只是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感悟,可是慢慢地,到后來的兩會,山西煤礦,虐貓視頻等等,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作者對事件的思考和深究,似乎是慢慢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轉到了人物當中,并且對于事件中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見解和評論,這讓我看見了開頭陳虹所說的記者應該有的一種“欲望”,那是對于新聞的欲望,對事件剖析的一種欲望,是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到再后來的時候,很多作者以反問的手法寫出來的句子,我已是不能很明白了,不能參透其中的深意,說白了,就是柴靜能夠到達的深度,對于我來說已經太深了,我不曾經歷過這些,甚至不曾經歷過什么,人生閱歷尚不足以與人媲美,那么我所能參透的東西,當然也可見一般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知道,她在成長,她的字里行間開始透露出成熟的氣息,不一樣的是,這種成熟里,我還能看見有一種叫活力的東西。
關掉書本,看看周圍的人,我只能說這么一句話: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滅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F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世故當成熟,把死寂當沉穩,完完全全進入了一個“成熟”打造的誤區。像大人一樣世故而實際,對于青春而年少時遇到的一切機遇輕易放棄,不再會瘋狂,不再會拼搏,不再有揮灑熱汗熱淚的感覺,那不叫“變成熟”,那頂多只能算“會模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模仿秀在上演,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早熟”,這是一種悲哀,一種全社會的悲哀。當你聽到,電視機里一個17、8歲的少年對著全國觀眾說“長的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時,我知道很多同齡的孩子會笑,但是,更可悲的是,笑完了之后,我看見了一個個人的沉默,看見他們從內心深處發出一種迷茫的無奈,從眼睛里看著,那種感覺,一覽無遺。也許是我本性就透著些許的悲觀,所以我敏感于任何悲傷的情緒,甚至可能會自動的夸大一些悲傷的情緒,但是,無論怎樣,我看的出來,周圍越來越多和我一樣大的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誤區,慢慢淹沒了,原本屬于他們的青春。對此,我無能為力。因為,如果不是看見了這本書,我會和他們一樣,把世故當成熟,將成熟進行到底。
是夜,我看著你的看見,終于看到了即將出現的黎明。也許,現在的我不能完全看透,但是柴靜,但是這本書,他們就像一個向導,為我指了通向黎明的道路。所謂成熟,是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展現獨特自我卻不孤立自我的一種表現,在成熟這段道路上,還有很多路,需要我們自己去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