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作伴,初雪入懷。2021年12月24日,徐州市小學“‘雙減’背景下的簡約型科學教學”暨銅山區小學科學骨干教師培育站教學研討活動在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隆重舉行。蒞臨活動現場的領導及嘉賓有:徐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科學教研員左兆軍老師,徐州各區科學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代表,銅山區小學科學培育站主持人特級教師王興林及培育站全體學員。
本次活動安排的有效課堂教學共8節,分為四個會場,每個會場兩節課。執教老師全部為銅山區最早專職科學教學的優秀骨干教師,教學內容涉及小學各學段,授課類型豐富,設計嚴謹巧妙,以簡約型的課堂教學引領學生深度學習,為在座教師以及收看直播的一線教師帶來了一場精神盛宴。
主會場第一節課為銅山區新區實驗小學任延妍老師執教的《讓小車運動起來》。任老師為徐州市帶頭優師,曾獲得徐州市評優課一等獎,徐州市基本功二等獎等榮譽。任老師以闖關串連了整個課堂,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四個挑戰關卡的設計基于科學探究和思維的發展規律,具有層次性和引導性;從“想辦法讓小車運動起來”到“利用墊圈、繩子、回形針讓小車運動起來”再到“探究讓小車剛剛好運動起來的墊圈數”最后到“探究小車快慢與拉力大小的關系”,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巡查指導學生思考探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主會場第二節課為銅山區三堡實驗小學徐善龍老師執教的《風的成因》。徐老師2017年參加工作,雖然工作僅有四年,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曾獲得省基本功二等獎,區優質課一等獎,多次執教區級公開課,主持個人市級課題及參與市級規劃課題等。徐老師以一則風的謎語開始教學,并讓學生制造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風是流動的空氣”;接著以一張炊煙裊裊的圖片讓學生明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炊煙的方向判斷風的情況,為后續實驗埋下伏筆;在模擬風的實驗中,徐老師巧妙聯系制作熱氣球的經驗,并將材料進行演化,幫助學生明確實驗材料的功能以及實驗步驟,精細的材料讓煙霧流動和風輪轉動效果明顯,學生基于所做所察所思,解釋風的成因更加水到渠成。
兩節課后,徐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左兆軍老師對本會場的兩節課進行了評課。左老師對這兩節課贊賞有加,肯定了兩位教師的閃光點,如準備充分,思路清晰,貫穿課堂的邏輯線明確,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的狀態值得我們學習。任延妍老師在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和示范性;徐善龍老師的問題提出不僅準確且具有科學味,為學生學習科學思維方法創設了環境。當然,左老師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如異常數據如何處理更到位?過于精細化的實驗材料是否真的有利于學生的科學學習?問題的過于指向性是否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最后左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提醒教師要善于發掘無意注意的妙用,讓科學課堂不拘泥于教材。
接著,培育站主持人王興林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教學論文的撰寫例談》講座。王老師為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主持或參與省市級課題6項,發表文章60余篇等。 王老師結合自己的文章幫助教師理清論文撰寫的思路:論文標題要體現出文章的核心內容;摘要應具有高度概括性;正文第一段的結構要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要解決問題的現狀等方面;正文幾個方面的小標題盡量整齊,論點表述清晰,多種方式呈現論據;甚至在論文查重、引用文獻等方面王老師也是傾盡所能、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老師們,可謂干貨滿滿。
下午培育站的幾位骨干教師關于科學教學從不同維度分享了自己的教學見解。楊偉老師通過分析當前科學教學存在的窘境探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王馮祥老師以“砌磚頭”和“建大廈”的對比,提醒教師應建立將“職業”發展為“專業”的格局。
徐善龍老師通過剖析學生探究活動的現狀,為科學教師如何組織探究活動提出了中肯建議。
魏淑芹老師指出科學學習離不開做與思,并展示了自己關于這個主題的研究成果。
李鳳老師結合科學課堂的典型環節分享了如何指導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
任延妍老師認為深度的科學學習離不開有效的研討活動,研討是科學學習的內化過程。
最后杜明康老師分享了自己制作的創新實驗教具,以此說明科學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動手,用充滿形象性、直觀性以及多變性的實驗教學材料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潛能。
新區實驗小學科學組在本次科學研討活動中組織有方,齊心協力,得到了與會教師的高度贊嘆。本次活動也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當上下而求索!
撰稿:李陽
攝影:郄亞男、李秋忱、閆夢婷、任延妍、李陽
編輯:呂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