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的精神成長,需要高品位閱讀的滋養;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經典專著的引領。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文化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2022.02.14在教科室周主任布置安排下,延續多年來已有的傳統,繼續開展了每月讀書交流活動。本次交流會是經過各小組交流、推薦的5名讀書愛好者與大家分享。
交流會上,大家積極互動,氣氛熱烈。宣講人圍繞所讀書目的精彩內容,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生活體驗,從不同角度暢談了自己讀書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她們或敘說案例,或闡述觀點,或暢談體會,盡情分享著讀書的收獲與喜悅。趙志遠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就趙才欣編著的《有效教研》這本書談了自己以課例為載體的課堂行動研究;王問老師讀了《和諧高效思維對話》這本書,讓教師們重溫了大哲學家、教育家曾國藩的思想——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張小千就《教育的使命與責任》一書,告訴廣大教師教育是對人生命的成全,教育要充滿生命情懷;王陽老師自己孩子尚小,所以對孩子教育比較關心,她讀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告訴家長們平等尊重寬嚴相濟的道理。
最后周主任作了總結發言,他認為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是一種與書中人物心靈的交流;讀書,既能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又能充實自己,享受快樂。號召老師們堅持讀書。他強調,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促進成長的基源;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激發大家喜讀書、樂分享、愛生活的積極狀態。另外,明年課題做了動員宣傳工作,積極參與,爭取立項。
讀書征文:做溫暖學生心靈的一束光
劉集鎮中心中學 趙志遠
《簡·愛》主題豐富、深刻,可以深挖探究的方面非常多。學生時代讀它,總想窮盡其中的各色人物形象,探求小說表達的深刻內涵。這次重讀經典,最令我感動的卻不是主人公。
可能是自己也當了老師的緣故吧,我對書中寫到的洛伍德學校的學監——譚波兒印象深刻,她簡直就是我所希望成為的教師典型。這么說或許有些夸張,畢竟那個年代的譚波兒的知識算不上淵博,對育人的理解也不全面,對簡和海倫的遭遇及內心的痛苦也無力回天。但至少,她給了兩個孩子溫暖和希望。
作為老師,我總抱著這樣的想法:把成績優異的學生送進重點高中,讓受各種因素影響而不能專心學習的孩子走出陰霾,讓頑皮的淘氣鬼收斂行為,變得溫文爾雅……卻發現自己無力改變的事太多,或許老師要做的并不是徹底改變一個學生。
劉伯凡先生說:“最高貴的心靈是傾聽別人的話,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要“關愛學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有”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許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為學生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學生沒有一點進步?不體諒老師的苦心?如果僅僅是這樣想,恐怕就只能一直“辛苦”下去而無所收獲了。學生覺得你不聽我說,只是想管教我,他是不會和老師交心的。
教師當然需要權威,但對于內心敏感的學生,如簡·愛,是不行的。我想起了自己上高中時的英語老師,他是副校長,平時很嚴肅,我們都見過他“教訓”不好好學習,在走廊大呼小叫的學生。一天晚飯后放英語聽力,我實在太困,昏昏欲睡,根據醒來后的情況推斷,我睡著的時間應該很短。好像是一陣微風把我叫醒的,這在難熬的夏季可是難得的享受。我睜開眼睛看到英語老師拿著作業本給我扇風時,怔住了。“完了!我要挨揍了。”
他沒有批評我,而是微笑著輕聲問了句:“睡醒啦?”就走回講臺去了。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睡覺了,并且英語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需要關愛、尊重、信任,相比于學業成績,老師更應當教會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簡·愛》無疑是一本經典的女性成長的啟蒙之書,正所謂“戡亂須用重典”,在啟蒙時期像簡·愛這樣的人物,讓女性認知自己,認知世界是很有必要的。但但放眼當下,像簡這樣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書中的那些情節做法是不是真的就值得推崇?換個說法,如果簡是自己班里的一位學生,老師應該怎樣看待她?
小說中寫簡·愛最初在蓋茨海德府時像是身處地獄,渴望逃離。當她剛到洛伍德學校時“還算滿意”,在她還沒有被赫斯特校長冠以“撒謊者”之前,她已經覺得難熬了。“我在洛伍德學校過的第一個季度長得就像整整一個時代。”“我得和重重困難做令人厭煩的斗爭”“比起生命中注定要我身受的艱苦來,更讓我苦惱。”……小說中這樣寫。
誠然,洛伍德學校是個糟糕的地方,環境不好,伙食劣質,老師嚴苛……但對于簡這樣一位內心敏感的女孩來說,就成了天大的麻煩。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樣能熬得住,更不像海倫那樣安然處之。一方面,對于追求覺醒、解放、獨立的意義是重大的。但對于一個需要學習知識的女孩來說,一味地“逃離”和反抗就一定是對的嗎?
我們知道簡·愛后來做了家庭教師,這是一份能讓她謀生的差事,她能得到這份差事,和她在洛伍德學校學習的宗教、歷史、文學、彈琴、針線、法語等功課是分不開的,不然很多孤兒長大之后就只能去做妓女。只要對當時英國或歐洲的社會現狀了解的話,是不難理解的。
從這個角度看,赫斯特校長對簡說的那些話,也不是一無是處。究竟追求獨立和學習知識成為社會規范下合乎道德的個體,哪個更重要?能否取得一些平衡?這是每個人都要深入思考,也是每個老師教育學生時需要面對的永恒問題。
還是回到簡·愛的特殊情況上來吧。假如她是我自己班里的學生,我可能不會像上述分析那樣去糾結,畢竟我從譚波兒身上看到了一個可以成為我努力方向的樣子。我會耐心傾聽簡敘述她的遭遇,走進她的內心,打開她的心結。至于未來她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我能影響的部分很有限,但只要在她心寒無助時,能夠做一束溫暖的光亮,就已足夠。
總之,交流會不僅分享了書籍,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思想。讓老師們在閱讀中尋找靈感,在交流中啟迪智慧。多讀書,讀好書,以書籍陶冶情操。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