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4日2版)
“動態清零”是綜合社會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
仲 音
近期,全國疫情形勢呈現逐漸企穩態勢,但地區之間交叉輸入影響明顯,各地動態清零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清醒地認識到,動態清零是綜合社會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基于中國當前疫情形勢的最佳選擇,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失控及其造成的巨大損失。
應該看到,動態清零不是要求“零感染”,而是對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精準地切斷傳播鏈,不任由病毒造成持續性的社區傳播和規模性的疫情反彈。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新冠病毒的傳播場景十分廣泛、傳播途徑非常復雜,且隨著病毒不斷變異,傳播的隱匿性高,相當一部分病例是無癥狀感染,其癥狀不會像其他傳染病那樣容易識別、診斷。追求少感染,而非“零感染”,意味著一旦出現疫情,早發現、快速圍堵、切斷傳播,這體現了尊重科學、尊重規律,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奧密克戎變異株來勢洶洶,我們決不能低估任其流行傳播造成的后果。從病毒本身特點看,奧密克戎變異株并非“大號流感”,其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隱匿性高、感染人數多,對高齡患者、合并嚴重基礎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潛在嚴重威脅,危害不容小覷。從我國現實國情看,一方面,我國有14億多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人口基數大、老年人群體數量多;另一方面,我國地域廣闊,各地醫療衛生條件存在差異,疫苗接種在不同人群之間存在不平衡性。如果選擇“躺平”,放任病毒流行、大范圍傳播,不管“防”,只管“治”,勢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風險加大,勢必形成規模性反彈,從而造成醫療資源擠兌,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最終付出的代價必將巨大。堅持動態清零,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礎,發現一起就撲滅一起,才能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牢牢掌握戰“疫”主動。
一時的“管”是為了更好的“放”。短期來看,對兇猛疫情采取嚴格防控措施,難免會讓一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影響,但放眼長遠,一時的不便,是為了實現更多人的平安幸福,短時的管控,是為了促進更健康持久的發展。必須清醒認識到,只有疫情被有效控制住,經濟發展和正常生活才能具備有利條件;疫情越早得到控制,經濟發展所受影響就越小。反觀有的國家,在宣布實施“與新冠共存”計劃后,疫情持續惡化,最終還是沖擊了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長期健康狀況不佳而沒有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增加了20萬;該國1/4的公司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導致企業員工短缺的一大主要原因。這也恰恰說明,面對奧密克戎變異株,“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不及時控制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只會更大;堅持動態清零,才能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與疫情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是實力的較量,也是定力的比拼。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上海市社會面清零攻堅行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吉林省宣布各市州均實現社會面清零目標,黑土地上春耕的場景陸續回歸;深圳市經歷7天“慢生活”后實現了社會面動態清零,這座城市的產業鏈供應鏈正在穩步“返場”……一個個疫情防控成果充分證明,動態清零符合國情、符合科學、有效可行。保持戰略定力,一手抓戰“疫”,一手抓發展,采取有效措施,積小勝為大勝,我們就一定能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 解放日報 》( 2022年04月24日2版)
從上海城市社區治理特征看“動態清零”的現實選擇
陶希東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一次次戰“疫”的洗禮和考驗中,事實證明了堅持“動態清零”,發現一起撲滅一起,不讓疫情在當地“生根”,是我國防止疫情形成規模性反彈、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的“最佳方案”和“成功密碼”。
在疫情面前,上海決不能“躺平”或“與新冠病毒共存”,只能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這既是算政治賬、算經濟賬,算長遠賬、算綜合賬,算國家賬、算地方賬的重要策略,更是順應上海自身在人口、社會、空間、社區等方面所具有的超大城市特點規律,最大程度遏制疫情擴散傳播、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必然選擇。
城市社區作為居民的主要生活居住場所,是傳染病侵襲、暴發、傳播、擴散的前沿區域,也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重要防線。從上海超大城市社區的形態結構、空間布局、治理特點等來看,唯有盡快實現“動態清零”,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城市長期安全運行。
“動態清零”是有效防范超高人口密度社區暴發集聚性疫情的現實需要
一般而言,病毒是順著人際互動、關系網絡蔓延的,人口集中、密度增加便于病毒的大規模傳播。截至2021年底,上海全市擁有2489.43萬常住人口,16個區共有107個街道、106個鎮、2個鄉、4628個居委會、1556個村委會,是一座面積狹小、人口眾多、高度擁堵的國際大都市。當前,上海中心城區平均人口密度達到23092人/平方公里,虹口、黃浦等老城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突破3萬人,更有甚者,中心城區一些街道人口密度已經高達6萬以上,幾乎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面對最具傳染性、傳播速度最快的奧密克戎病毒,假若“躺平”,這些人口高度密集的社區將是病毒快速傳播擴散的溫床,成為集聚性疫情重災區,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大的生命健康損失,后果不堪設想。
“動態清零”是更好保護特殊社區脆弱群體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的現實需要
疫情對老舊小區、老式公房、城中村等特殊社區老年人、外來人口、低收入等脆弱群體的沖擊更大。上海社區類型多種多樣、極其復雜、情況各異,既有許多高檔、現代化的商品小區,也有大量居住擁擠、配套服務缺乏、治理問題較多的老舊小區(成片、零星)等幾類特殊社區(截至2020年底,上海全市剩余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約110.7萬平方米、居民約5.63萬戶)。從疫情防控來說,這些社區本身存在各種“先天不足”:有些居住區沒有圍墻,人員流動性大卻無法封閉管理,還有不少“潛水戶”尚未排摸清楚情況,而有的合租房屋內不具備隔離條件等,一旦采取“躺平”策略,將給這些特殊社區的老年人、外來人口、低收入群體帶來更大的生命安全威脅,尤其是老年人口。數據表明,對于沒有接種疫苗、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危害非常大,病死率比普通流感高出幾十倍,80歲以上老年人甚至高出近百倍。毫不夸張地說,如果“躺平”,對這類脆弱人群就是一場災難。上海只有堅持“動態清零”,創造讓所有居民放心共享的安全環境,才能有效降低疫情引發的社區間、群體間的健康保障不平等,才能更好保護脆弱群體生命健康,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應有的職責和本色,也是保障城市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所在。
“動態清零”是綜合防范大型居住單元疫情傳播風險、鄰里矛盾的現實需要
人口特別多的大型居住單元,是上海一種特殊的社區類型。一方面,自2003年以來,為推動中心城區轉型發展,全市在周邊郊區選址規劃46個大型居住區,目前已建成23個,平均人口規模達到10萬之巨,是屬于保障房為主的混合“速成社區”。有研究表明,這類社區不同程度地還存在包括配套不完善、就業不足、外來人口聚集、弱勢群體較多、社會治理薄弱、社區內部未作分隔等各類問題,有待補齊短板。另一方面,近年來上海出現了多個人口規模巨大的超級小區,有的擁有近百幢居民樓,上萬戶居民,這種小區樓房很大,樓間距也較大,但每戶之間距離很近,從外面看密密麻麻全是窗戶。面對上述的大型居住區和超級小區,一旦放任奧密克戎疫情或“躺平”,其有限的治理能力極有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疫情反彈,給更多弱勢群體生產生活、生命健康造成損傷;同時,一座住有幾百戶人家、戶戶緊挨的大樓,當樓內出現多個陽性確診病例,住戶之間樓道口、電梯間等傳染的風險將陡然增加,可能進而引發鄰里矛盾,不利于和睦、穩定。從這點來看,同樣唯有堅持“動態清零”,才是真正防患于未然、既防疫情傳播風險又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的最優策略。
(作者陶希東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