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zhàn),地道戰(zhàn),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游擊戰(zhàn),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參戰(zhàn),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這是60年代風靡一時的抗戰(zhàn)電影《地道戰(zhàn)》插曲,《地道戰(zhàn)》以冀中抗日根據(jù)地軍民開展以地道為背景,神出鬼沒打擊日寇,顯示了人民戰(zhàn)爭的無窮威力,電影《地道戰(zhàn)》放映以來,引起轟動,紅遍大江南北。特別是膾炙人口的電影“地道戰(zhàn)”插曲,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冉莊地道戰(zhàn)游擊隊機智靈活,神出鬼沒,把鬼子打的狼狽逃竄,魂飛膽顫,再配上富有感染力《地道戰(zhàn)》主題曲,心中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憤怒,鏗鏘有力的旋律猶如在心里流淌,讓人心中久久不能平凈。在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的日子里,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尋訪抗戰(zhàn)足跡北線的小記者們,奔向華北大平原,來到晉察冀,走進冉莊,在這里尋訪抗戰(zhàn)足跡。從保定市到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約60余華里,95年的7月22日,小記者們行車約一個多小時,順利來到享譽中外的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在這里尋找抗戰(zhàn)足跡,尋覓地道戰(zhàn)遺跡,尋訪老游擊隊員。
尋覓冉莊地道戰(zhàn)遺跡
踏進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最顯眼最突出,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村中路邊那個掛著大鐘的古槐樹,這兩顆棵古槐樹在1965年拍攝《地道戰(zhàn)》電影時,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看過《地道戰(zhàn)》電影的觀眾仍記憶猶新,可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就慢慢枯萎,好像這棵老古槐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據(jù)當?shù)厝徽f,明朝時山西移民老鄉(xiāng)移居冉莊,在老家?guī)Я藘煽没睒涿纾褬涿缭灾苍诹思议T前,以慶祝新家落成;而另一種說法冉莊始建于唐代,建村時村民在此栽下了槐樹。目前這兩棵老槐樹已完全干枯,成為光禿禿的樹干,為保護具有革命歷史價值的老古槐,村民把樹身用鐵板水泥加固,樹上的大鐘和樹干仍顯示著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凡是來參觀和游覽的游客都要參觀老古槐。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的日子里,這里戒備森嚴,在大槐樹下,地道戰(zhàn)紀念館、地道戰(zhàn)洞口都有武警把守。尋訪抗戰(zhàn)足跡的小記者們來到這里受到歡迎,得到支持,給與方便。
走進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這里仍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大平原房屋建筑和當年構筑的地道及各種作戰(zhàn)工事。這里的房屋大都是平頂建筑,灰色磚墻,能清晰地看到,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墻院、豬舍馬廄等。小記者走進村中,村中路邊槐樹較多,而且旺盛,顯得涼爽。路邊能看到冉莊人民武裝委員會、冉莊抗日委員會舊址、地道戰(zhàn)地面指揮中心、冉莊地道戰(zhàn)舊址展廳等新舊招牌隨處可見。聽講解員說,冉莊村的地道及工事以大槐樹北邊的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干線,長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和通往外村的聯(lián)村地道4條,全長約16千米。基本上家家都有地道口,其中用于作戰(zhàn)的地道口380個,通往外村的地道口3個,其它地上地下各種作戰(zhàn)工事140處。在地道里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工事具有五防功能,既防破壞、方封鎖、防水罐、防毒氣等特點。還有三通和三角叉的特點,如三通就是高房子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墻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里,街道和院內縱橫交錯的火力網(wǎng),形成了一個連環(huán)立體的作戰(zhàn)體系。縱橫交錯的地道網(wǎng),是冀中平原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地道戰(zhàn)遺址整個保護區(qū)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qū)為26萬平方米。地道設計巧妙,構造復雜,設施完備,設有指揮部、儲糧室、休息室、陷阱和廁所,并裝有照明燈和路標,地道的出入口靈活多變,多設在墻根、牲口槽、炕面、鍋臺、風箱、井口等處,地道還與水井相通,既通空氣又可取水。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廟、碾子、墻體等做成工事和掩體,都由地道連接起來,地道四通八達。冉莊地道源于單口的隱蔽洞,是地道的開始和雛形。初期僅是村民為躲避敵人的殘害,自發(fā)地挖了單口洞用于隱蔽防身。后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洞身逐步延長。最后挖成了戶戶相連,村村相通,上下呼應,能打、能退、能進的地道網(wǎng)。
小記者走進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紀念館里分別展出了抗戰(zhàn)時期游擊隊員所使用過的,槍支、彈藥、炸彈、雷管、衣物,挖地道用的筐頭、鋤頭、?頭、繩子等。展出的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革命文物4件,二級革命文物17件,三級革命文物77件,另有輔助展品205件及照片、圖片130幅。藏品106件,畫面23幅,照片和復印資料24份,聶榮臻元帥、呂正操上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16件等。小記者們在紀念館里對每一件革命歷史文物,歷史畫卷,都仔細參觀,認真觀察,詳細記錄,在腦海里留下了珍貴難忘的印記。
訪地道英雄張德林
在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旁,小海燕記者團有幸采訪了地道戰(zhàn)老游擊隊員張德林老人,張德林老人在抗戰(zhàn)時期右腿中彈,落下殘疾,他拄著木拐杖向我們蹣跚地走來,小記者見到張德林爺爺殘疾的身軀,主動地向前攙扶著老人走在一棵大樹下。只見張德林老人,上身披著一件舊白色褂子,下身穿著黑色的褲子,系著舊白色的布腰帶,腳穿著黑布鞋,老人微胖的身軀,頭發(fā)稀少斑白,小小的眼睛,國字型的臉型。看看張德林老戰(zhàn)士陳舊的木拐杖已發(fā)黑,上邊的木把手摸得有些痕跡了,看得出這支拐杖已經(jīng)用了好長時間了。張老依在樹邊看到幾十個孩子要采訪,把拐杖靠在樹邊想穿上上衣,小記者知道張爺爺?shù)呐e動,主動上前為老人穿好衣服,張老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只能拄著拐杖倚在樹上與小記者交流。
有位小記者首先采訪:“張爺爺當年你們是怎樣利用地道的形式與鬼子開展斗爭的”。老人回憶說:“抗戰(zhàn)時期我們這一帶是敵占區(qū),冉莊人民飽嘗了日寇的血腥屠殺,鬼子在這里實行“三光”政策。冉莊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抗日,我們充分利用地道優(yōu)勢神出鬼沒打擊敵人,打得鬼子狼狽不堪,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顯示了人民戰(zhàn)爭強大威力。冉莊地道全長約有30多華里,要在兩米深的地下開挖地下長城,當時村只有400多戶人家,2000多人口,除去老人小孩,真正能干的也只是幾百人而已,當時設備簡陋,還要防備鬼子突然襲擊,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我們老百姓靠的是毛主席思想,靠的是毛主席著作《論持久戰(zhàn)》,靠的是共產(chǎn)黨的領導。
1938年是單純的單口洞,逐步發(fā)展為雙口洞,再后來就發(fā)展成多口洞,我們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邊戰(zhàn)斗邊挖洞,邊生產(chǎn)邊戰(zhàn)斗,不斷地在實戰(zhàn)的斗爭中完善。從地上出口到屋頂出口,在高處掌握主動權,在險處掌握主動權,在暗處掌握主動權,由于地道的長度不斷擴大,形成村村通戶戶通,家家連的局面,地道不僅能掩護人體,也能防地雷、炸彈,后來又發(fā)明了能防水、能防火、能防毒等多用途的地道。發(fā)現(xiàn)敵人先在防御工事內打擊敵人,誘敵深入,待敵人進村后,再從高房、院落 、街巷、地堡組成立體火力網(wǎng),用步槍手留彈地雷集中火力,狠狠打擊鬼子,鬼子不知所措處處挨打。”
小記者接著又問了:“張爺爺您好,請您給我們講一次您親歷的戰(zhàn)斗好嗎?”張德林爺爺清了清嗓子,想了想接著說:“有一次戰(zhàn)斗,我拿著一把湖北造的小馬槍,帶著五個爆炸隊員,守在村北口學校的暗室里觀察動靜,迎接戰(zhàn)斗。不一會兒就聽到近處房頂上的指揮員說:‘發(fā)現(xiàn)鬼子,在東北邊場口集合。’過了一會兒,只見鬼子從東北邊向北移動。這時我用胳膊肘捅捅隊員們,并小聲說:“鬼子過來了,準備行動。”當鬼子靠近我們時,我一聲令下:‘拉!’幾名爆破隊員一起拉響了地雷,地雷接連在敵群中連環(huán)開花,接著我又向敵群中打了一陣排子槍。這一突然襲擊,鬼子嚇得像無頭蒼蠅,亂串亂跑亂開槍,前頭的往北跑上房頂奔,后邊的往南跑,東跑的也往房頂跑。鬼子在房頂上架起了機槍亂射,狼狽的鬼子干瞪著眼著急,沒有目的的胡亂掃射。這時我冷靜地向大家說;“敵人現(xiàn)在混亂,我們要沉著氣,等著拉雷”隊員們會意地點點頭。不一會20多個鬼子和偽軍上來拉死尸,我一點頭,隊員們又拉響了兩個地雷,當即幾個鬼子倒下被炸死,其余被嚇得俘虜,這一仗充分顯示了我們的立體火力,打得鬼子狼狽不堪,死傷了大批敵人,而我方只有一位隊員背部受傷。”
講到這時有小記者接著又問了:“張爺爺您當年充分利用地道戰(zhàn)打的敵人魂飛膽喪,請您給我們講講您最難忘的一次戰(zhàn)斗?”張爺爺想了想說:“好的。1945年抗戰(zhàn)接近尾聲,鬼子不甘心失敗,瘋狂反撲。 9月底,日本鬼子集結了600余人,帶著挺機槍等重型武器,從我們村的東北西三面圍攻冉莊。地道里的民兵隊長命令:“三五步距離要打槍,要一槍一個,不要放空槍。”我在地道內觀察著地面鬼子的動向。這時守東樓的李明貴、李春久和李景書發(fā)現(xiàn)20多名鬼子端著長槍,從東北斜街探頭探腦地走進村子,后面一個鬼子軍官挎著大刀,腳穿皮靴在后邊督陣。李景書啪的一槍撂倒一個鬼子,鬼子又從西面橫沖過來,李明貴看準了又一槍結束了鬼子的一個軍官,鬼子見勢不妙有些大亂,鬼子軍官再次揮刀“向前沖!”鬼子群隨即又一次瘋狂往上沖,李明貴一槍又干倒了一個,鬼子老實了。沒過一會,鬼子的三挺機槍,同時朝工事崗樓打來,磚墻被打得好打一個窟窿,立即兩枚手榴彈爆炸,李明貴肩膀上受了傷,他忍痛拉響了埋在工事附近的地雷,趁著煙霧從地道里跑到了指揮部。婦救會隊員從西街地雷孔處趕了過來,安慰李明貴,替他包扎傷口,扶他休息。我在指揮所立即趕到李明貴的崗位陣地,接替李明貴堅守陣地,接連扔了幾個手榴彈,打退了鬼子的進攻。正北面學校南面的幾個鬼子踩響了連環(huán)雷,幾個鬼子的尸體被炸飛,三支槍被炸斷飛起又落下,炸碎的軍衣飛到了路邊的樹上。這時街道上的槍聲響聲一片,地雷不斷地在鬼子群中爆炸,鬼子被打得浪不不堪,氣急敗壞地來到村口放火,打空槍。地道下隊員的槍聲也接連不斷,在村西、村南、小南關外援的區(qū)小隊和民兵,兜著鬼子的屁股打,鬼子被打得暈頭轉向,狼狽不堪,抱頭鼠竄,被打暈的鬼子直罵大街,無奈狼狽地逃竄了。這次戰(zhàn)斗鬼子漢奸死傷15人,其中一名副營長,一名排長,兩名班長,重傷一名副團長。戰(zhàn)斗結束后,縣武委會在我們村召開祝捷大會,授獎旗一面,縣政府獎勵手槍一只,縣大隊獎長槍兩支,通令全縣民兵學習冉莊民兵。”張爺爺生動的講述引起了小記者熱烈的掌聲。讓小記者受很教育,稱贊他們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鉆冉莊地道
尋訪抗日足跡的小記者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帶領下鉆冉莊地道。 冉莊地道一般寬0.7米至0、8米,高約1米至1、5米,上離地面約2米左右,冉莊地道冬暖夏涼,往深處走還有些涼意,真是避暑的好去處。沿著狹窄的地道口鉆過去要貓著腰,地道內大部分通道只有一人寬,有的高度只有大半個人高,只能蹲下來弓著身子鉆過去。現(xiàn)在地道里每隔幾米就有一盞電燈,戰(zhàn)爭年代全是煤油燈。作戰(zhàn)時的民兵在狹窄黑暗的地道里,不但要行動迅速,還要有效消滅敵人。講解員告訴我們,地道內四通八達,沒有熟系地道的本村人帶領很難走出去,而且地道內機關重重。當你看到眼前是平平的地面,那可能就是一個陷阱或者是一個深坑,一旦敵人踩上去必死無疑。當時民兵把鬼子有意放進來,鬼子像是無頭蒼蠅,到處碰壁,掉進深坑踩進陷阱自取滅亡。在地道里還設有作戰(zhàn)室、指揮部、醫(yī)療室、地下工廠等。講解員指著不大的一塊地方說:“你們看,這就是當時的地下兵工廠,當時作戰(zhàn)用的地雷、手榴彈等都是在這里制造的。”仔細觀察,不到5平方米的一間地道房間,地上排列著用車床造出來的地雷和手榴彈。在地道里有一處掛有指揮室牌子的地方,講解員告訴我們:“這里就是地道戰(zhàn)里的指揮所。在電影《地道戰(zhàn)》有一個畫面,民兵隊長高傳寶在這個指揮所里高喊指揮:“各小組注意,各小組注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許放空槍!”在這間指揮所里,多次召開過干部會議,研究作戰(zhàn)部署;在這些地方掩護過群眾,躲過敵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掃蕩;我們前面腳下這口井,就是日寇向地道中灌水放毒,經(jīng)地道又流到這口井里的地方;這就是電影里一個精彩場面,鬼子在灶臺煮雞,爭著吃雞,隱蔽在道口的游擊隊員迅速翻開滾開的熱鍋,活活燙死了鬼子的那個道口。地道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道口的設置,比如鍋臺、灶面、馬槽、豬圈、墳墓、墻壁、房頂?shù)葮嬎计嫣兀[蔽巧妙,讓敵人聞風喪膽,有來無回。講解員繼續(xù)介紹說,這里的地道分軍用和民用兩部分,軍用地道設有卡口,翻板陷阱、雙身洞、掩體洞,對于進入地道的敵人,就可以插上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捉雞。你們看有了地道做依托,使抗日軍民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打擊敵人,如地道電臺、地道報社、地道工廠、地道醫(yī)院等等有效形成了一道戰(zhàn)無不勝的地下長城,讓鬼子有來無回。
小記者鉆出地道,踏上汽車,慢慢地向前行駛,車廂里不斷地響起,《地道戰(zhàn)》里的主題曲,太陽出來照四方,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男女老少齊參戰(zhàn),要把那強盜豺狼全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