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賈汪區潘安湖小學校長王利國
內容簡介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教育心理學著作。他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一些問題。書中每一章都運用了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如“事實性的知識先于技能”“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我們在已知的環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兒童在學習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學技能可以通過練習而提高”等等。
讀書分享
學生不喜歡上學似乎是一件尋常事,那么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很多人會說「懶」,但為什么孩子們這么喜歡玩兒呢?玩有時也費勁,怎么就不懶了?很多人會說「沒有樂趣」,那為什么上學是一件如此沒有樂趣的事情。
一、大腦在避免思考
我們一直以為大腦就是為了思考而存在的,但與我們以為的不同,大腦其實是為了避免思考而存在的。
我們有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思考,比如走路時手腳的協調配合、開車時踩油門剎車、回家的路線、洗澡時的一系列動作等,大腦一早就幫我們儲存起了這些東西,讓我們不需要思考直接無感調用就可以了。
你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這些可以無感調用的,都是已經做了很多次的事情。是的,對于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的事情,大腦就會讓我們直接調用,而對于新東西,大腦會不斷思考將其固化成可以無感調用的模式:看,大腦的思考終究也是為了可以不思考。
那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呢?你可以看一下,是不是每一個學生,幾乎每一天都必須接觸新的知識?都必須學新的東西?也就是說,大腦每一天都無法完全通過直接調用已有的東西來解決,這違背了我們大腦的喜好,那么學生又怎么會喜歡上學呢?
這樣啊,那大腦有沒有喜歡挑戰的時候?當然也有,但這個挑戰不能太容易,別說學習,就是太容易的游戲我們也立刻會玩膩;可也不能太難,因為我們享受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不管是解不出來還是解所有人都能解的問題還是直接被人告知答案,都不會讓我們舒服。所以你就知道這種「每天都有新挑戰和新學習內容」的生活,是多么難以「剛剛好」契合我們的大腦喜好了,因為每一個班里的學生不管程度還是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區別,這就意味著無論我們如何安排學習難度,只要我們是針對一個班所有人的,最終大部分人都會變成討厭學習,因為你每次都只能契合一小部分人的大腦需求,且每次契合的人員可能還不太一盡管如此,為了讓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能再多一點點,再延長一點點,這里有兩點小小的建議給老師們:1.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學生最好是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背景知識的,如果你提的問題涉及到很多需要學生重新搜索或者惡補的知識,問題就容易使人泄氣。2.最好能夠用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類比,你會發現受學生歡迎的網紅教師都是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或物理問題轉化成現實中的,例如戀愛問題,就會讓學生覺得知識很有用。
二、足夠多的關聯知識
我們在學校里會發現一個現象,那些好學生,做作業足夠輕松,所以對于學習、考試都沒有那么排斥,而成績越差的學生,越排斥和討厭學習。
為什么?因為一個人越是缺少學習新內容的背景知識,學起來就越費勁,你想象一下你的父母學微信時跟你學微信時的難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是他們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是他們的思想更守舊和老化,而是他們要接受新的東西就得補上更多的背景知識,于是他們就會找更多理由不接受這些新東西,那么隨著更新的東西的產生,他們落后越來越多,自然就變得越來越「古板」。
所以我一直非常贊成孩子什么知識都去了解一點,這個不是為了交談時可以吹牛,而是這樣孩子就能對更多新東西有好奇心,從而上手更多的機會。你說你完全不具備任何金融或代碼的基礎知識,你愿意去了解區塊鏈嗎?不可能的;同樣的,你在21世紀初也不會愿意嘗試互聯網,盡管你可能是最早接觸到相關資訊的人,你也會忽略。
那么最初開始嘗試的人是誰?一定是具有背景知識或關聯知識的那群人,僅僅有一點點關聯知識就足夠吸引我們去了解一個新的東西。
三、思考過才能長留在記憶里
那么光聽是不是就夠了呢?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很多知識點在上課的時候貌似都懂了,但做題的時候,感覺完全不是一個級別,難了很多。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上課的時候,我們基本上都只是被動接收老師給的知識,我們覺得貌似懂了,那是老師幫助我們對「知識為什么是這樣」進行了推導。我們看推導過程,沒毛病,但事實上我們只是順著思路往下走,在這中間我們并沒有遇到多少卡殼的地方,自然就不知道從無到有為什么必須要這樣,以及中間的岔路為什么不能走,也就是我們在中間沒有經歷過「推導錯誤而引起長時間思考最終得出正確結論」這樣的過程。
一個人只有對思考過足夠久,并排除了很多錯誤答案的東西才會印象深刻。我現在拿出一個硬幣,微調一下正反面的圖案,你能認出來哪個才是正確的硬幣嗎?你不能,因為你從來不需要長時間去思考硬幣的圖案,也不需要去分辨,你對硬幣唯一印象深刻的維度就是它可以用來換多少東西,其他維度你都不關心,盡管你可能天天看它。但如果假幣足夠多呢?那你認識的維度就多了,因為你一直需要分辨和思考。
所以一個好的學習過程,是必須在關鍵處自行推導的。作為老師,可以在教之前就提出問題,讓學生先思考,然后再教,學生就會記得更好;而作為學生,在學完一個知識之后需要找到一個類比場景來舉一反三,體會中間推導過程的精妙。
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與學會呈現一種「你灌輸,我背誦」的場景,這并不好。不是說背誦沒用,而是就算是單純背誦,不經歷痛苦的思考過程,不經歷中間的岔路,不明白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果,以及可以應用在哪些地方,那么也是很難長久記下來的。
后記
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我們已經從頭分析到尾了,我們可以根據書中的方法去改變自己或改變自己的孩子(如果現在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