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名”,金秋十月,空氣中彌漫著清香,帶給人無限欣喜與希望。六年級組的小學語文教研活動卻正在迅速地發芽、開花、結果。
兩周來,六年級語文教師就第四單元的小說單元進行了集體備課、上課、評課。活動開展得熱烈,老師討論得熱烈,師生受益得也熱烈。
集體備課遵循兩個目的:一是基于上課教師的個性特點;二是基于語文素養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六年級教研組制定了三項保底:用好教師用書;關注單元導語;研究小說知識點及能力訓練。
集體備課環節,教研組成員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討論決定把精讀課文《橋》第一課時由李雪玲老師執教,第二課時由劉穎老師執教。
教學過程中李老師結合小說的創造背景,認識作者等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源于生活的特點。從三組詞語展開課堂教學,朗讀“咆哮”、“獰笑”、“放肆”體會情況危急,洪水的勢不可當、狂奔而來,從“亂哄哄”“跌跌撞撞”等詞體會村民的驚慌失措;從“擁戴”“揪出”等詞語體會老漢的臨危不亂。在捕捉這些環境、情節、人物中,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學習作者的創作技巧。
劉穎老師緊抓小說三要素,同時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在環境中體會情節的發展,反襯老支書的形象;聚焦故事情節,體會老支書形象;反復閱讀思考,體會文章結尾的妙處。
陳曉婉老師選取《窮人》做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感受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將有限的四十分鐘的課堂發揮了最大的效益。陳老師對學生要求明確,每個問題皆是學問,層層剝繭,激發優生再思考。引導孩子們用小說三要素串聯故事梗概。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提示孩子們環境描寫可以是自然環境也可以是社會環境、既可以開頭結尾也可以穿插在全篇……有了這些提示孩子們的目標更加明確。
劉艷老師執教《童年》整本書教學方法。劉老師建立在小說要素的基礎上建構整本書閱讀指導,帶領學生運用教材中學到的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關注體現主人公優秀品質的相關內容。小組交流、班內分享學習單收獲,用事件加評價的方式感受主人公勤勞、善良、勇敢的優秀品質。把有關聯的人物放在一起引領深層思考,理解領悟、認識體會主人公追求光明、渴望幸福的精神內涵。
評課環節,針對小說單元的教學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優點給予贊揚,表示今后需要向優秀教師多學習,多聽課。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疑惑。老師們在交流中對統編教材文體意識更強,對小說在課堂中的呈現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此次教研活動的開展,加強六年級語文組教師課堂教學的交流。既為講課老師搭建了一個展現風采的機會,也為其他教師創設了觀摩學習、研討交流的互動平臺,為小說的教學指明了方向,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更加高效、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