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為了幫助幼兒學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的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趁著秋日的暖陽,文欣路小班的寶貝親身體驗勞動的快樂和意義,追尋生活之美。
秋天到了,小朋友們開始穿上了外套,我們發現午睡起床時有很多小朋友不會穿衣服從而上演幾場“大戰”:有找不到袖子的;有分不清正反的,有分不清上下的..
因此針對幼兒遇到的問題我們開展了“我會穿衣服”的活動。
接著我們發放了調查問卷,調查幼兒在家穿衣服時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針對梳理歸納出的問題,我們開展了教研活動。
圍繞著《指南》與兒童心理學,我們對孩子們遇到的穿衣問題進行分析和篩選,挑選出處于小班幼兒最近發展區以及幼兒可以解決的問題。
小朋友分享問題清單時,有人提出:我經常把衣服穿的顛倒來,領子在下面,下擺在上面
聽到這個問題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說起來,經過討論我們得出結論,衣領在上面,袖子在兩邊。
孩子們找起了自己和同伴的衣服標志
針對這個問題,孩子們再次進行討論,但是由于幼兒沒有前期經驗,大家并沒有找到沒有帽子外套的穿法。
于是我們邀請了中班的哥哥來進行演示。經過哥哥的演示,我們總結出了穿衣方法:可以先把外套鋪在地上,然后握住衣領向上一甩,就可以找洞洞伸袖子啦!接下來,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開始嘗試新方法。
最后,小朋友們給兩種穿衣方法分別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戴帽子法與甩甩法。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兩種穿衣方法吧!
通過分析表格,可以看出,第一次集體教育活動之后,大部分的孩子都愿意自己穿衣服,其中有15人能夠成功穿衣服,部分幼兒因為一些原因無法做到自主穿衣。
基于此,我們開展了年級組教研,針對孩子們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尋找更加有效的解決策略。
我們在環境與區域游戲上進行了調整。在娃娃家投放“穿衣服”的區域游戲,提供大小適中的娃娃和衣服,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幼兒給娃娃穿衣服。
同時投放了“穿衣服”的步驟圖,通過環境創設給幼兒提供相應的隱形課程,潛移默化的對幼兒進行熏陶。
利用周末,我們開展了線上打卡活動,請家長將幼兒在家穿衣的視頻發到群里進行打卡接龍,并對每一位幼兒的穿衣情況進行了表揚和評價,實現家園共育。
打卡活動結束后,我們通過分析打卡視頻,對孩子們的穿衣情況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大部分幼兒能夠區分衣服外套正反面、能夠使用其中一種穿外套方法進行穿外套、能夠獨立穿外套,小部分幼兒以掌握兩種穿衣方法、能夠達到在成人的引導下完成穿外套。
同時我們對孩子們穿衣服時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匯總,主要總結出以下三個問題:
1.利用順序穿衣法時,穿另一只袖子的使用時間過長;
2.大部分幼兒在穿過外套后,沒有整理衣服的意識;
3.接近一半的幼兒穿馬甲,穿長袖外套的能力并沒有體現。
經過周末兩天時間的練習,小朋友們穿衣服越來越練啦~我們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穿衣服的技能,能夠自己獨立穿上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