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為了讓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文明,河東小學組織開展了“燈籠手工制作”活動,讓同學們在制作燈籠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感受元宵節的喜慶氛圍。
同學們個個心靈手巧,奇思妙想制作出了各式各樣的燈籠,體現了廢舊物品再利用的環保理念。
報道第一天,高校長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鬧花燈的起源: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同學們的作品紛紛展覽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供大家一起觀賞。老師帶領著學生們模仿著賞玩走馬燈的形式,沿著走廊一一進行觀賞花燈。
本次活動的開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了中華文明,了解了中國的風俗習慣,還培養了同學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動腦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在有趣的實踐中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