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教育教學的核心,體現著國家意志和人民期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等,是教材編寫、教育教學、考試評價以及課程實施管理的直接依據。2022年秋季,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施行。該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描繪了育人藍圖,增強了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整體性、指導性、實踐性。為更好推進新課標落地落實,針對其中“發酵食品制作類”跨學科實踐活動,探討運用傳統的發酵技術來完成,從發酵的條件控制、裝置的改進、食材的選擇等方面不斷嘗試發酵食品的改良。直面熱點難點問題、探討教學策略、引領教學方向,為區域、學校推進新課程獻計獻策。區教師發展中心決定開展并由棠張鎮中心中學承辦“銅山區初中生物跨學科實踐研討會”。
本次實踐研討會以“發酵食品制作類”為主題,銅山區教研員杜艷麗、部分學校的骨干教師,以及區近三年青年教師,圍繞如何進行跨學科活動開展,如何在跨學科活動中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討。棠張鎮中心中學陳雅琪、張婉、陳曉青老師分別進行了主題為《酸奶的制作》、《米酒的制作》和《饅頭的制作》公開課。
第一堂課《酸奶的制作》中陳雅琪老師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市面上的酸奶飲品及學生們在實驗課上已經完成的酸奶成品,根據課標要求,設計了學習目標。
第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的自學檢測,介紹對于酸奶的了解,包括酸奶的益處、分類、制作原理以及制作步驟等。
第二部分內容根據夏天酸奶長時間不喝會更酸的現象,引出了科學探究內容,提出問題“酸奶的發酵時長對其酸度、甜度有無影響?”,兩組同學分別匯報了他們的實驗結果。
馬建林老師和孟恒輝老師點評了陳老師的課,對陳老師的教學理念十分認可,跨學科實踐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生物學知識,還涉及到化學、數學、醫學、勞動等學科。課堂氣氛不同于常規課,更加輕松愉悅,讓學生們在娛樂中掌握到知識的真諦,將所學直接轉化到生活,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實踐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生命觀念及態度責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節課張婉老師的課題是《米酒的制作》,在齊讀學習目標后,學習共同體展示了米酒的起源、米酒的益處、米酒的發酵原理、米酒的制作工藝(搜集到了很多制作工藝,流程大致相同,但細節有所不同,而學生發現依據不同的制作工藝發酵出來的米酒品質上有所不同)
學生們針對這一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確定了米的種類、料水比、發酵溫度、酒曲種類四個變量并分別設置了對照實驗。
學生的實踐視頻展示、當堂產品分析(針對個別同學產品的異常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將課堂推上了高潮,每個學生對于自己產品的關注讓問題的開展更加順利。
最后學生總結整個跨學科實踐活動的收獲,并以“用發酵成功的產品制作一道美食和家人分享,并向家人科普米酒發酵原理和工藝”結束了整個課堂,卻將米酒的發酵在課后繼續延續……
嬌山湖中學蔣芳老師對這節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課堂伊始,由七年級下冊第9章第3節單細胞的生物體中學習的酵母菌導入,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導入特別棒;接下來齊讀學習目標,隨后由學習共同體展示對米酒制作相關材料的搜集,并提出了在預實驗中發現的問題,順其自然地進入了探學活動,絲絲入扣,使得整個課堂流程設計地非常巧妙;中間展示了學生的實踐過程后結合產品分析,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最后的總結更是細節地反扣了學習目標,做到了首尾呼應。”
清華中心中學高新區分校張貽利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經過實踐視頻的觀看能看的出來學生都參與其中進行了好幾番實驗,是實實在在的實踐,在產品分析環節時,發現部分同學的產品出現了異常現象,如長毛發霉等,教師完全可以將長毛發霉作為生成性問題,在課堂上展開探究,也是一個新的亮點。”最后銅山區初中生物教研員杜艷麗老師也對張婉老師的課堂給予了高度評價:小組活動充分、課前準備充分,展示有序,評價及時,學生參與度高,動手能力得到大大訓練、也提升了科學素養。
第三節課陳曉青老師上課的主題是《饅頭的制作》。在上課前,陳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跨學科實踐活動,為增加趣味性和體驗感,對學生進行了不同的分工,分別是對照實驗組、彩色饅頭組以及雜糧饅頭組,對照實驗組為面粉中加酵母粉和不加酵母粉的對照,彩色饅頭組分為胡蘿卜泥饅頭、菠菜泥饅頭以及紫甘藍泥饅頭,紫甘藍泥饅頭中又分別加了檸檬汁和小蘇打,呈現出紅色和藍色。然后帶領學生在教室內稱量面粉、酵母粉、小蘇打和糖,彩色饅頭組的同學用料理機打了一些蔬果泥,活動進行地如火如荼。
材料都準備好之后,就展開了和面的工序,同學們兩兩一組,相互配合,在老師的引導下有序地用自帶的盆和面,然后蓋上保鮮膜發面,忙得不亦樂乎。期間有些同學遇到了問題,其他同學給與熱心的幫助,體現了班級的凝聚力。最后,陳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學校食堂,在彭師傅的指導下揉饅頭,并做了不同的造型,彭師傅和面的技藝讓同學們贊嘆不已,饅頭揉好后放入蒸爐中醒面10分鐘,蒸20分鐘,半小時后,熱騰騰、麥香味十足的饅頭出爐了,孩子們興奮極了。
本次課程,孩子們收獲滿滿,不僅學會了生物及化學相關的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一項技能--蒸饅頭,同時也體驗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這節生動的蒸饅頭課也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課后,馬洪德老師和孫振老師給予這堂課很高的評價,認為非常具有教育意義,能夠寓教于樂。馬老師還分享了自己平時做饅頭的經驗,對做饅頭的工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孫老師提出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認為這堂課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做中學,是活的教育,學生有極大的獲得感,這種上課模式比一問一答式的模式更具有育人價值。
這是學生難以忘懷的課堂!這是新課標呼喚的課堂!通過這次活動,全體教師都在思考能在自己的課堂上做些什么?感謝杜主任及區教師發展中心開展的此次活動,讓全體教師都開闊了眼界,看到優秀的同事和優質的課堂,才能看到更遠更深層次的東西。最后,李世偉教授總結:“這是實踐與知識的的統一,實踐與思維的統一,實踐與探究的統一,實踐與育人的統一,育人與育智的統一,定性與定量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信息選擇與分析運用的統一,素養與實踐的統一”。
此次跨學科式教研活動,一方面讓我們突破了單一學科的局限性,平時被認為是副科或小科的學科,通過這樣的教研活動大大提升了任課教師的自信,能與各學科保持同步,共同達到某一研究高度;另一方面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專注和審視自己的學科,開展多渠道的資源共享,進而“取眾科之長”,促進自身的發展。我們將繼續扎實開展跨學科教研活動,讓更多的教師專業素質內涵有機會得到發展,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撰稿人: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