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芳菲好,讀書正當時。為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智慧,4月13日下午,在張集實小魏凱主任的主持下,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齊聚會議室,開展本學期第二次讀書分享活動,聆聽第三學習小組的9位青年教師,分享讀書心得。
李倩老師在《和孩子聊書吧》這本書中得到了不少啟發,學習了許多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和策略。要讓孩子讀書,首先,要在班級建立圖書角,好的環境有助于加速養成習慣;其次,利用友伴之間的影響力,來推動班級學生共讀一本書活動的開展;此外,要保證孩子的閱讀時間。讓孩子愛上閱讀,成為終身讀者,需要技巧,需要誠心,更需要激情與堅持!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也應該靜下來,在工作之余捧一本書,仔細品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閱讀素養,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好好讀書吧!
吳芳老師為大家分享的是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的《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對于父母,對于我們教師而言,都有很大幫助,只有懂得孩子的內心,才可以看得到孩子的內心。讀罷之后也讓她明白:管教不應該,也不需要和孩子變成敵對關系,聯系法,而不是分離法;出現問題的時候,處理關系,而不是問題;鼓勵孩子流淚傾訴,而不是急著讓他吸取教訓。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發自內心的關心和愛護。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看到學生的問題,更應該正確歸因,找準癥結,做到家校共育,當我們拿出自己的真心去呵護孩子的心,孩子自然會從中感受到愛和溫暖!
閱讀《教育平衡力》,張寧老師從陳校長講述的一個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中感悟到,和老師,和學生,和家長,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如愿解決,校園建設、教育學生、教學工作無不需要尋求各方的平衡。正如有位老教研員頗有感慨的說:“一百年來,中國教育如醉漢走路——搖搖晃晃”。只有我們把學生作為支點,來處理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才能避免醉漢那樣,搖搖晃晃地前行,以致因擺幅過大而跌倒。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努力地保持平衡,以學生為支點。離開了學生,會失去了教育的平衡。教育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郭旭老師帶來了德國著名作家黑塞的《悉達多》。這本書主要道明了兩件事,第一是關于求知的境界的問題,第二是關于自我,或者說人生境界的問題。書中的主人翁悉達多的一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他是選擇出世的青年,拋棄一切,禁欲苦行;第二階段,他是選擇入世的中年人,聲色犬馬,紙醉金迷,又再次拋棄一切,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第三階段,他是一無所有的老人,在河邊做了船夫,終于找到了內心的安寧,頓悟成佛。這是一個人從“自我”走向“自性”,從小我走向大我和天人合一的過程。在人生修行這條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者。坦然接受人生旅程中遇到的悲歡與無常,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去感受世間萬物的一切。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應滿懷熱情去擁抱現在,擁抱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
李耀老師分享的是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該書講述了品行修養,為人處事的技巧。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并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
讀管建剛老師的《一線帶班》,讓劉雅娜老師思考良多,收獲良多?!叭倭?,行行出狀元”,管老師就是教師中的狀元。無論是作業,常態課,家長,還是閱讀,復習,考試,處處都用心,處處都彰顯智慧。小細節中的大智慧,其實來源于管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來源于管老師對教育的無比熱誠,來源于管老師的堅持不懈、細致踏實! 平時的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往往輕視細節、忽略細節,或沉于埋怨,孰不知決定成敗的關鍵就隱藏在這些細節當中。劉老師也希望自己像管老師樣,做一位孩子喜歡,家長滿意的新時代教師。
周瑋瑋分享了《教師的語言力》一書。語言是連通心靈的橋梁,它可以讓一個人受到鼓舞,也能讓一個人受盡傷害。交流是心與心的碰撞,所有與卓越人生相伴的點滴,都離不開美好的語言。如果教師能夠擁有語言的力量,就可以給學生帶來自信與勇氣,激勵學生發揮出他們的能力,周老師希望自己能夠主動去通過語言,帶有力量的語言,呵護好每一位孩子潔凈美好的心靈家園。教師教書育人不能僅憑感覺,而是要把語言技巧當作一門技能,并有效的去學習和運用。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是陳琳老師老師為大家分享的書目。陳老師從“要讀書”這一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出的思索體悟,讓她明白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從而架起讀書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陳老師認為,該書的一個難得之處,在于作者的閱讀與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匯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后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著眼當下,又聚焦未來的教育觀。在為其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后感”打動之余,她更是被作者這種分類分層的閱讀習慣所感動。
馬雪純老師分享的是《教師怎樣說話才有效》,這本書汲取了前沿心理學的理論精華,結合作者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一套學之即會、用之有效的語言模式。這本書分為理論篇和實踐篇,它涉及教師工作的各個方面,包括與新生溝通、課堂管理、常規管理、違紀管理、養成教育、化解矛盾、心里輔導、與家長溝通、同事相處等內容,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展現了作者說話的藝術,對于一線教師提高溝通效果、更好地開展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淮巫x書交流會,就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活動不僅僅激發了教師們的閱讀熱情,更提升了教師們的閱讀品質。張集實小的老師們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在廣泛閱讀和深度閱讀中積淀反思,用書籍點亮教育智慧,用書香浸潤教師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