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真正踐行“閱讀生活化、學習終身化”的學習理念,學校開展了以辦公室為單位的讀書活動。通過閱讀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yè)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進一步開闊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理念。
張集實驗小學五年級西辦都共讀書目是《改變思維,擁抱成長》。在自由閱讀之后,5月10日,張集實驗小學五年級西辦的5位老師齊聚辦公室,一同參與弘毅書院“同讀一本書”分享活動——同讀薩拉?埃德爾曼的《改變思維,擁抱成長》。各位老師依次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周瑋瑋老師在《改變思維,擁抱成長》這本書中感悟到,生活中總會發(fā)生一些負性事件,一些錯誤,不要以偏概全。要告訴自己,不過就是這次沒成功而已。
學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可能總是做讓我們開心的、愉快的或者容易的事情。總有些事情是讓人不愉快的,那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只是因為你不喜歡它,并不意味著你必須回避它。同時,我們的能力和覺察力也是有限的,做不到是正常的,不必要求自己事事順利。要學會悅納自己,悅納生活。
李暢老師在《改變思維,擁抱成長》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以下幾點感悟:從小我們就難免受到環(huán)境的作用和影響,而在內心形成很多“應該”。這些“應該”包括文化禮儀、道德準則等,但也難免包括一些無意義的強加預期。當我們不能達到預期時,這些僵化而不靈活的“應該”有可能讓我們感到焦慮、挫折、無能或憤怒。
從心理角度而言,健康的思維需要靈活性。學習變得靈活并不意味著放棄我們的價值和那些重要的事。事實上,確認那些重要的事并努力去實現它們是有益的,但總有些事情是我們沒有辦法完成的,周圍的環(huán)境并不總是按照我們的預期發(fā)展,“應該”會讓我們感覺不好,而接受這一事實才是有益的。
李穎老師讀了《改變思維,擁抱成長》后,體悟到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想法所影響,情緒會引發(fā)行為,有時會引發(fā)有益的行為,有時也會引發(fā)無益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受我們的想法的影響,成人如此,五六年級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五六年級的孩子經常會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誤區(qū)。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就感覺自己一塌糊涂;自己皮膚不夠白,就感覺自己哪兒都很丑;做了一件傻事,就認為自己能力很糟糕......
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在改變自己思維的同時,也要慢慢去影響孩子,教會孩子正確地看待問題,引導他們走出“非黑即白”的誤區(qū)。
魏新璐老師在《改變思維,擁抱成長》后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傾向于羨慕別人好的方面,無意識地拿自己和別人的優(yōu)勢比較,然后感覺自己不夠好。這種比較本身對自己就不公平,為什么要對自己不公平呢?我們要從整體考慮,而不能只關注事情的消極部分,而過濾掉積極的部分。
我們要學會從整體來看待事物,先讓自己明白有哪些好的,使情緒正向起來,再來看消極的部分對我們有什么幫助,而不是先入為主,使事情走向變得個人化。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情況是復雜的,可能存在多個原因,不要自發(fā)地認為,事情是自己的錯。同時,對待身邊的人,尤其是學生,也要避免使用不當的”讀心術”,不要假設自己知道別人在想什么,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自己把情緒投射在了別人的身上。
李娜老師也分享了從《改變思維,擁抱成長》獲得的體悟:青少年在面對一些負性事件時,會有災難化思維傾向,他們會吧普通的負性事件看成大問題或者將其看成一個無法解決的大問題,一旦產生這種錯誤認知,就容易使自己失去理智。
我們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負性事件,告訴自己,我們不可能總是做讓我們開心的、愉快的或者容易的事情,總有些事情是讓人不愉快的,那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我們的能力和覺察力也是有限的,做不到是正常的,不必要求自己事事順利。
五六年級的孩子逐漸步入青春期,正在經歷著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期,而伴隨著這個過渡期的是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對青春期孩子所處的家庭來說,會因此產生動蕩,有的過度控制,有的過度放任,結果總是讓青春期問題愈演愈烈,而尋找平衡才是解決之道。
這本《改變思維,擁抱成長》是一本可以幫助青春期孩子找回平衡的心理自助書。老師們讀了這本書,對青春期孩子的很多想法、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希望我們可以幫助更多處于青春期、心理上搖擺多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