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遮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拯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抗戰不歇,唱著這首愛國情懷的抗戰歌曲。5月11日下午,徐州市關工委辦公室黨支部驅車來到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湖西抗戰老區,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參觀紅色經典,學習重溫黨史,厚植愛國情懷。汽車行駛一個半小時順利來到首羨鎮張后屯村,豐縣關工委及鎮相關領導同我們一起參觀學習,并向我們介紹紅色經典情況。
參觀中共豐縣縣委舊址。豐縣縣委舊址前面是供游客觀賞的小廣場,廣場約420多平方米,廣場上青磚鋪地,石碾子、土井、槐樹、大型浮雕盡顯滄桑歲月,鮮艷的黨旗,紅色雕塑、遒勁有力的毛體書法“為人民服務”,更顯紅色元素個性,繁花似錦的樹木花草和曲橋流水池塘,凸顯蘇北田園風貌。這里原為一座老宅院,是本村吳姓農家院落,由正房、東西配房、過堂大門等組成的一座老四合院,建筑均為土坯草房。抗戰時期中共豐縣縣委書記葛步海同志就住在東廂房辦公。就是現在仍保留的這個老房子,當時的縣委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堅持領導豐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軍民合作狠狠打擊了日寇偽頑等反動勢力,鞏固了豐北抗日根據地,為取得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解放后按照縣委修舊如舊要求,在保持舊址原貌的基礎上,重修了縣委舊址,將院落其它建筑物拆除改建為舊址文化廣場。舊址內按照家具陳設按原來布局擺放,直觀還原縣委當年的工作場景。
走進中共豐縣縣委舊址陳列館。紀念館陳列和展出了當年抗日期間,湖西革命老區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義勇隊,也是湖西地區第一只抗日武裝,這里也是通往延安秘密交通線的中樞區。當年的抗日武裝隊伍,充分利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的有利地形,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在這里發展組織,傳播真理,喚醒群眾,開展對敵斗爭。當地群眾積極踴躍參軍支前,掩護革命干部,養育軍烈子弟,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軍民魚水情,這里成為了湖西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贏得了“湖西小延安,紅色張后屯”之美譽。這里展出的一張張歷史圖片,一段段歷史故事,一個個英雄人物在無聲中浸潤著每個人的心田。接受紅色革命教育,重溫黨的歷史,不忘初心,不忘國恥,不負眾望,才知珍惜今天,建設好美好的明天,讓歷史不會重演。
陳列館占地近300平方米,于2005年建成開館,當年被確立為豐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8年實施了紅色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籌集投資3000萬元實施張后屯紅色歷史景點打造和環境提升工程。目前有蘇北民居風格的展館用房14間,建筑面積擴建到800平方米,展廳500平方米,增加文物陳列近百件,陳列館分為序廳、黨史廳、首羨戰事、英烈英模等展塊,該館利用聲光電設備、歷史圖片、文獻素材、歷史文物和影音資料,增添了相關歷史事件的實物以及相關當事人的采訪的圖像、同時用現代聲光電技術還原了當年戰斗場景。集中展示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湖西根據地豐縣地區不同尋常的歷史場景。
地道戰文化體驗園。地道文化廣場在體驗園里展示的淋漓盡致,靠近地道戰洞口,有一棵老銀杏樹,樹上掛著一個大鐘,遠遠可以看見,抗戰時期這顆大鐘可為群眾提供信息,保護群眾做出了貢獻。西南方向是一所戰時學堂,一排排木板擺成了桌椅,學堂內前方的大黑板上是一首《軍民合作》歌,連譜加詞,工工整整。側面的小黑板上寫著,“游擊戰,地道戰,克敵致勝,軍民同心威力顯”。地道口不遠處正北方向是三間老屋,木窗木門,土墻青瓦,木刻的牌上寫著:地道人家舊址。鎮關工委老主任引領我們走進老屋西間,掀開床板,顯露出一個地道口,老主任說,當年抗日軍民充分利用地道打鬼子,到處都設有地道暗口,進可以打,退可以藏,打得鬼子魂飛喪膽。老屋的東北方向則依次排列著牲口棚、馬槽、柴草垛、石磨、碾子,抗戰宣傳畫,墻壁雕塑等,還原了當年的抗戰場景。接著藤鎮長帶我們鉆進地道,悠長狹窄的地道,高寬都大約在一米左右,只能躬身前行,所有的路燈都呈現馬燈的式樣,每隔七八米,便是一個大的側洞,里面有舊時的桌椅,壇壇罐罐,草帽蓑衣,抗戰書籍等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這些側洞可以供指揮員研究作戰部署,供群眾藏身,物品儲放,制作武器彈藥等。大家彎著腰,邊走邊講邊體驗,走一會兒便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確一直彎腰前行,又累又熱,腰酸背痛,但是先輩們一直在這種環境下,負重前行,想想抗戰先輩們,一種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過了多少個出口,有明堡出口,床出口,牲口棚出口,柴草垛出口……
通過這次學習體驗,深刻了解了湖西革命老區軍民在抗戰期間不畏強敵,不怕犧牲,英雄奮戰,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譜寫了軍民抗戰的歷史畫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深感新時期的責任和擔當。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繼續發揚和傳承黨的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良好的精神風貌為黨為關心下一代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徐州市關工委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