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星光小學榮盛城分校數學組開展了“聚焦核心素養,打造高效課堂”的素養課堂展示活動。
整個活動為期兩個多月,共14位老師參與其中,通過精心的備課,多次試講,最終展現出一節節精彩的課堂。
楊堃老師執教《確定位置》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自己找同學的位置制造矛盾,探究確定位置的規則。整節課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知識的引導者,組織者,通過過一環一環的活動任務,學生明白了要確定一個位置需要確定列和行。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練習中楊老師設計了一系列與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的題目,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在解決生活問題的同時鞏固已學的數學的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
肖紅敏老師在教學《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這節課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學生喜愛的動畫入手,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把數學經驗生活化,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思想方法的滲透,使抽像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新課的教學過程和做一做中都反映出轉化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的熏陶。
張雪老師執教的《24時記時法》,是在時、分、秒的基礎上學習的,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24時記時法有初步的接觸,但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維過程 ,張老師在教學時采用生活化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兩個同學約看電影開始,讓學生發現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經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邊演示邊講解,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時讓時法。張老師認為只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韓冰老師在執教《我們認識的數》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們通過復習《100以內的數》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每位學生都已完成一份手抄報。課上韓老師引導學生,先同桌之間交流分享自己喜歡的數字,分享自己家庭成員的年齡,再全班分享。第二部分的猜一猜,通過讓學生真切體驗抓一把蠶豆,抓一把花生,抓一把黃豆的對比,明確感受抓的物體大小和抓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第三部分的數一數,通過帶學生在校園里數一數教室的數量、樓梯的臺階數、教學樓前的樹木棵樹,讓學生更加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通過這節課,滲透給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王楠老師的《算“24點”》這一課讓人耳目一新。首先講述撲克牌隱藏的秘密,充實了學生的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王老師有很高的駕馭和梳理知識的能力,由易到難,條理清楚。從兩個數、三個數最后上升到四個數算24,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同時本節課有著很強的隨機性,隨機抽取撲克牌,隨機應變,提現教師的教育機制。王老師注重教給學生方法,計算之后總是讓學生自主觀察和探索得出算的方法與規律。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權利教給了學生,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到知識。最后一個爭奪“算24點小能手”的環節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
張乾老師執教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從觀察情景圖入手,引導孩子們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從十幾加減幾到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引導孩子從舊知識轉化為新知識,培養了孩子遷移類推能力。學生通過擺一擺、撥一撥,以及小組之間的討論,總結出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張老師鼓勵孩子們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鍛煉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張老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貫徹整節課堂。
劉穎老師執教的《角的度量》一課,從新課標的理念出發,學為中心,設計了拼角、找角、畫角、量角多個活動,并利用微課視頻介紹1°角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還體會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感受到量角是度量單位累加的過程,理解度量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的量感。最后,用課件介紹了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溝通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突出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夏薔薇老師執教的《因數與倍數的認識》一課,不論是新課的講授還是知識的實際應用,都是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的倍數、因數就在身邊,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問題。在新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數以及有關倍數、因數的特征及應用以后,在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合理分類,2、3、5的倍數的特征,如何找因數,找質數等等,這些都有以小組討論作為探索新知的起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給學生搭建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的平臺。
梁鈺珠老師在教學《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課時以金箍棒的特點串聯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教材資源,不拘泥教材,注重教材的重組,既有梯度又有個性。在教學時安排了量一量、畫一畫、找一找、排一排和拼一拼等多個環節,充分照顧了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充分感知所學的內容,再通過動手實踐強化認知。最后結合一篇小日記改錯來結束,既復習了4個單位,又提醒學生要用準單位,使數學回歸生活。
張文老師在執教《認識三角形》這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中的三角形,喚醒了學生對三角形的已有認識。接著讓學生自己畫一個想象中的三角形,讓三角形表象外化。再通過比一比、說一說畫的三角形的共性,逐步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學三角形的高抽象的概念時,從生活中的“人字梁”導入,調動學生的感官認識,利用找、量、說等活動認識了三角形的高。接著在畫高時,張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再采用分層反饋,從相互垂直、起點終點、符號標記等幾個角度,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正確畫法,最后通過動畫演示讓三角形的高回歸到它的原型——點到直線的距離,從而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內涵,順利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
閆譯丹執教的《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的基礎上,完成知識的遷移。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并不急著把“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給學生,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對大小比較的真正理解上,用現實生活中更具趣味的“競賽”活動為載體教學“比較數的大小"。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充當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采用游戲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思考。閆老師把“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融合在學生間所進行的的“抽數組數比大小”之中,使學習活動充滿了激情與挑戰,學生自然能夠全身心參與到老師精心預設、組織的“競賽” 活動中,"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地“內化"為學生已有的“比較數的大小”認知結構。
馬暢臨執教的《測定方向》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從師生一起入住“未來社區”的情境出發,通過一系列的方位信息繪制小區規劃圖,整節課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設疑引思,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方位知識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在小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常妤老師在教學《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這節課時,首先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用了生動的多媒體和一系列游戲活動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用學過的計算方法算出得數,然后與同桌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方法,在接下來的回答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整節課讓學生全身投入到學習中,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更好的吸收新知識。
李璟老師執教《角的初步認識》,整節課的教學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以熟悉的實物入手,通過觀察、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的頂點和邊,體驗角的特征。接著讓學生去抽象角的形狀,標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并設置有趣的練習環節去辨識角。最后,讓學生動手制作活動角,通過撥動活動角,學生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強認識效果,培養學生一定的空間觀念。
本次教研活動,各位老師積極參與講課、聽課、評課。圍繞本期教研主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真正體會到“親身下河知深淺”的道理,老師們在教研活動過程中互相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星光小學榮盛城分校數學組會進一步深化課程研究,搭建學科核心育人價值、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打造高效優質課堂。
組稿:常妤
圖片:肖紅敏、馬暢臨、王楠、張文、夏薔薇
審稿:胡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