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石榴花開紅似火。5月23日下午,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34中附小40多名小記者和徐州一中10多位退休老教師走進徐州市漢畫像石館開展老少同行古彭探源活動。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楚霸王項羽的都城,漢畫像石的出土地,“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畫像石在這里集中展示,走進漢畫像石館,猶如置身于瑰麗的歷史畫廊之中。
徐州市漢畫像石館新館由六個部分組成。神道天路部分,漢代神道雕刻有石闕、石碑、石柱、石人、石虎、石馬、石牛、石羊等,石闕是天門的象征,辟邪,石馬身上長雙翼,石羊上乘坐仙人,這些都透露出天人感應,以及神仙思想的通天觀。承天敬祖部分,是漢代陵區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古人敬天承租、祭祀亡靈的主要場所。大都用石材雕刻而成,是藝術的綜合統一,代表了漢代藝術的最高成就。天工神韻雕刻藝術在漢代漢畫像石美的構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雕刻技法主要采用陰線刻和浮線刻兩種形式,陰線刻是在經過加工磨平或未加工的石面上,以細線刻出物線的造型,有陰柔之美,淺浮雕是在粗糙的石面上,將物象造型突起,有陽剛之氣,無論是陰刻還是陽雕,其藝術特色拙樸自然,粗狂流暢,離披奇縱,真趣盎然,反映了時代氣質、風尚。漢石春秋部分展區,漢畫像石主線中有表現耕耘稼穡、飲食為天,生死相依、男歡女愛,絲國天衣、漢服華彩的生活趣事;有展現麗服揚靚、樂舞百戲,分曹并進、六博游戲的娛樂場景,有張揚如翚斯飛,宮室建筑,出輿入輦、寶馬雕車,止戈為武,征戰修兵的歷史故事;有述傳抑惡揚善,菩提正果,光怪陸離的神話傳說。千秋地宮部分,墓室在古代作為陰間住宅,漢代豪強之家生時恣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后則崇仰厚葬,墓室裝飾風氣盛行,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冢,廣種松柏,迷信之風甚盛,墓主多愛把自己的崇拜,愛慕的東西在墓中雕刻成畫,能感受到漢畫像石的“天工神韻”。碑刻題記部分是漢代刻在畫像石上的文字稱為題記,有的直接刻在石上稱為刻石,刻在物象旁邊稱之為榜題,刻在畫圖外稱之為題記,畫像石題記中透露出許多寶貴的史料信息,同時也可以看出漢代高潮的書法藝術水平。 跟隨著講解員走進二樓神道天路部分,據講解員說,在古代陵墓前的神道兩側通常擺放有石羊、石虎、石人、石馬等,稱之為石像生的辟邪動物。講解員在一塊高154、長145、寬48厘米的“仙人騎羊”畫像石前告訴大家說,這塊像石上羊作跪臥狀,昂首雙目前視,羊角彎曲,身上刻毛,背上刻羽人,羽人正視前方,肩生雙翼,雙腿彎曲騎在羊身上。該像石是目前發現的漢代石羊中最大的一件也是該館收藏的重要文物之一。漢代的這塊石羊簡約古樸,運用雕塑立體透視的方法,代表了漢代圓雕厚重、圓潤、飽滿、流暢的藝術風格。在全國都少見。在千秋地宮展區,講解員讓小記者觀看邳州車夫山出土的畫像石墓,畫像石墓由墓道、墓門、前室、后室、左右耳室擺放組成,墓內南北長6.3米、東西寬5米,漢畫像石達23方,其結構為磚石混合,墓門北向,平面呈“十”字型;墓室頂部采用契型磚券頂,增大了室內的空間高度;墓室后壁雕刻鸞鳳合鳴之圖,有百年和好的意思。在天工神韻部分,講解員讓小記者觀覽一幅“導引升仙圖”畫像石。這塊畫像石出土于江蘇銅山呂梁鄉;高62厘米、寬263厘米、厚22厘米;畫面采用陰刻畫的雕刻技法,刻畫的是墓主人在方士的導引下,央從神的簇擁護衛,飛升天國的情景。畫面主要刻有魚車、鶴車、龍車、鹿車,并有虹龍、星象蟾蜍、風神、伏羲、女媧等,一派天國景象。從圖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漢代繪畫和雕刻技術的融合臻熟,更感受到了到漢代幻境思想的意識和時代風尚,揭示了漢畫像石的天工神韻。
小記者探訪后深有感觸地說,漢化像石真神奇,畫像石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樣廣泛,藝術形象地展現了當時人民生活的價值觀和社會風俗習慣,她是一部石頭上的史詩,氣勢磅礴蔚為大觀,讓我們為之震撼。徐州一中退休老校長卞東華說,看了兩千多年前的畫像石藝術精品很驚訝,她是一部繡像的漢代史,將現代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幻想,原始圖臆,神仙思想,并陳共處,生動地展現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鐫刻成一部石頭上的史詩,穿越歷史,觸手可及,我們要不忘歷史,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觀結束小海燕與老教師暢談探訪感受,在一起合影留念,主辦單位為他們頒發了探訪證書。
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 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