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的一天上午,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青年路小學分團40多名小記者與銅山區10多名老教師走進獅子山漢文化景區開展老少同行,探訪漢代“三絕”。關工委小海燕記者團總部,教育局關工委、廣電集團等領導同志陪同探源。
精構巨制楚王墓是一絕:步入漢文化景區的南門,迎面就是景區內最重要的一個景點,獅子山楚王陵地宮,在楚王陵地宮的門口還有一座楚王劉戊騎馬的雕像,顯得異常雄偉。在導游的引導下大家首先來到獅子山楚王陵,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為陵,鑿山為葬,嵌入山體深達百米。導游告訴我們,楚王陵南北總長117米,寬13.2米,地宮高度有七八層樓房高,總面積851平方米,開鑿石方量5100余立方米,如此規模宏大的地下玄宮幾乎把整個獅子山的山體掏空,工程浩大,氣勢磅礴,在全國都比較罕見。獅子山楚王陵是徐州的所有漢代陵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文物最多、內涵最豐富、歷史及文物考古價值最高的一處特大型西漢楚王陵墓,曾被評為“九五”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大家走進地宮參觀,講解員告訴大家,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為中國出土的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其中有數百件玉器及近300件印章、封泥等,楚王陵是徐州地區規模最大、文物遺存最多、歷史價值最高的一座西漢王陵,國內罕見。聽導游介紹,親眼目睹墓葬,大家感受頗深,兩千多年楚王建造這么宏偉壯觀的地宮,出土了幾千件文物,特別是金縷玉衣,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相當之大,可見他的實力是多么強大,感謝先人為我們后人留下了無窮寶藏,我們為之震撼。
惟妙惟肖兵馬俑是二絕:楚王陵的西側就是楚王劉戊的陪葬兵馬俑坑,包括漢兵馬俑獅子山博物館和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兩部分。講解員介紹說,在這里展示的是不同于秦始皇陪葬的高大威武的兵馬俑,而是更加寫意化的兵馬俑,在這里一共發現了六個兵馬俑坑,四個陪葬坑,組成一個龐大的地下軍陣,出土有步兵、車兵、騎兵、戰馬等各類陶俑5000多件彩繪兵馬俑,數量之多,規模宏大,造型美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屬罕見。步入博物館北側為一號坑,東西長約27.7米,坑寬2米,坑底寬1.5米,坑內兵馬俑群分為前后兩段,前段為俑群長約15米為步兵陣,計有各式號俑400多件,后段俑長10.3米,陶俑約500多件,陶俑是由車馬、軍吏、和步兵俑構成的指揮機構,后部為跪俑和坐俑組成的車兵軍陣。在北側獅子潭的水面下有兩個兵馬俑陪葬坑,兩個兵馬俑博物館共分為三個展廳:古代軍事史展廳、秦漢軍事發展史展廳和漢兵馬俑軍陣展廳,值得一提的是獅子潭下面的水下兵馬俑和騎兵馬俑展廳,也是國內為數不多見的。一個個憨態可掬的笑臉,一尊尊威武雄壯的將士,一件件寶貴的歷史珍品,讓小記者流連忘返,贊嘆不已。
栩栩如生漢畫像石是三絕:在漢兵馬俑博物館的北面,獅子潭的東北角就是漢畫長廊,漢畫像石長廊全長約300米,集中展示了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精品。據講解員介紹,徐州漢畫像石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許多是描繪墓主人生前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的畫面。另一類描繪了當時人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漢像畫石是最能體現徐州漢墓特色的代表,多以反映尋常生活場景為主。雕刻技法以剔地淺浮雕和平面線雕為主,根據圖像表現的需要又有許多變化,演變為各種雕刻技法,大大加強了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嫻熟,用刀健勁有力,畫像石的創作雖然以刀作筆,以石為紙,但工匠們對線條的運用卻得心應手,或婉轉流暢,或剛直豪放,或粗壯有力,在堅硬的石塊上創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給冰冷的石頭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展廳外還分布了“車馬出行組團”、“戰爭比武組團”、“生產生活組團”、“神話世界組團”等四個漢畫像石組團,真實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充分反映了漢代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追求。
古彭徐州是大漢王朝的桑梓之地,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兩漢文化博大精深,漢代三絕聞名天下。我們為徐州出土有歷史價值的寶貴文物而自豪,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更好地去研究歷史探索文物,讓歷史文物更好地為現代化服務。
徐州市小海燕記者團 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