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為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說了一半。因為,對于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今天,劉玉吉老師為大家推薦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
一、做有思想的老師
有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質,有思想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本書第二章“提高教師的素養”中這樣說到: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讓沒有思想的教師去培養富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無異于緣木求魚。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巴爾扎克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
的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為思想的先行者。反觀我們的教育現實,盲目跟隨、低頭拉車、疲于應付的老師太多了。要開課了,網上拉份教案、下載ppt參考;明天交流了,網上下載材料修改……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有思想,又如何培養出有思想、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要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要善于學會冷靜與寧靜,冷靜處理教育教學中突發事件,寧靜對待浮躁和喧囂,做到讓自己的天空常藍,給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心靈家園;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維,不因浮華而盲從,不為浮躁而跟風,在日新月異的新觀念中守住常規,做一個有個性風格的教師。
二、做有底氣的老師
教師應有扎實的基本功、厚實的人文底蘊、創新的意識,那樣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為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并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雜志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志類等等,真是博覽群書!驚訝李老師哪來那么多的時間去讀書?原來他早已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是一種積累,只有厚積才能勃發。
我們有時候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平時作了很多工作,但到了寫總結或其它文章時,總覺得少了一些底氣,很難用言語表達清楚,這時候想想平時卻是應該多學習、多積累,增強一定的文化的底蘊。正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我校一直堅持開展著一項傳統活動——讀書節。每年我們抓住一個契機,圍繞一個主題,向全校師生推薦一部分優秀書籍,開展系列活動,引導大家多讀書,讀好書。讓師生在活動中品讀、交流、提升,讓書香文化的氛圍逐步形成,讓讀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為這一工作的分管副校長,我更應該以李老師為榜樣,更應該走在學校老師的前面,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增強底氣。
三、做有愛心的老師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書中最震撼我的就是李老師對學生那種無比真誠和執著的愛。愛學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沒有觀看李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看完后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是想方設法喚起“后進學生”積極向上的信心。愛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有些老師由于脾氣不好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偶爾也會產生一些失誤的教育行為,如因學生的一些失誤、過錯,教師會“發火”、“沖動”、“罰站”、“罰抄”等。我們做老師的可能都心里想著我是為他們好而理直氣壯的做過或正在做著,但這種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有悖教育規律的做法,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與信任,只會適得其反,與原有的目標越走越遠。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應多嘗試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其它專題活動。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問題,用“學生的情感”體驗活動,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學生純真的笑容,贏得他們的尊敬和愛戴。“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后的人生中,無論做什么事情,讓我們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
四、做有進步的教師
李老師在書中寫到:所謂“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敬仰的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拿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是啊,比一比: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我今天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
事實上,每位老師在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是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他們也有反思,也有比較,只是不夠深刻,不夠執著,不夠超越,于是往往都與“最好的老師”失之交臂。其實,用李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只要我們在工作之余主動思考一天或幾天來的工作,思考自己的德育工作,思考自己的課堂,思考自己的學生,有沒有得失,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并且不斷改進和完善;在接受各級各類培訓,聽取專家講座時,主動去思考,獲得哪些收獲啟示?及時備注并運用到學校教育教學中去,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就是使自己做得最好的具體體現。
再一次翻開序言,里面有那段令我感悟最深的話,摘抄下來作為我的結尾以此自勉:“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