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興趣。10月12日,由銅山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銅山區教育局聯合舉辦的“文物、非遺傳承進校園”活動在利國鎮府前路小學舉行,讓學生在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中感受家鄉文化的藝術魅力,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活動現場,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認真參觀了剪紙藝術,漢文化石刻,各種花饃,糕點等家鄉文化和藝術。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家鄉的傳統文化,老師們將“剪紙、捏花饃、漢文化石刻藝術”帶進課堂中,通過文字介紹引導學生了解剪紙和石刻的歷史和發展,借助圖片、視頻帶領學生直觀地欣賞剪紙藝術的表演,再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學剪紙,捏花饃,感受非遺的魅力。
剪紙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有著深厚久遠的歷史,剪紙藝術不僅能使人了解學習民俗藝術,還能使心靈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精神上受到藝術審美的啟迪,進而促進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非遺傳承人李海梅不僅現場講了剪紙的創作過程和其藝術價值,而且還示范了如何剪紙,并引導學生課堂上剪出自己的作品。
漢文化石刻傳拓技藝,拓印的對象是凸凹不平的石刻立體造像,濕透的宣紙必須以正投影的要求,把宣紙切割開直壓到各個部位之上。墨色以近濃遠淡施墨法,來表現石刻的立體層次效果。漢文化石刻傳承人在課堂上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如何拓片,并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做出自己的作品。
花饃傳承人耐心地為學生們講解花饃制作方法,通過認真聆聽花饃制作細節和要領,學生和老師們團結協作,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場完成一個個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手工花饃作品。讓學生在動手中體驗到傳統文化、感受到節日的氛圍,還培養孩子們從小參與勞動意識的習慣,并在活動中讓孩子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此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拓寬了學生們的眼界,于潛移默化中種下一顆傳承的種子。該校將繼續豐富非遺課程文化,以活動推動學生發展,讓非遺文化浸潤童心,植根于孩子們的心田,讓它生根、發芽、長葉、開花……
利國鎮小學中心校/馬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