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背景
戶外活動時小朋友都奔向了最喜愛的腳踏車,因為幼兒園里腳踏車數量有限,很多男孩子快速搶到了腳踏車,而一些女孩子沒有腳踏車,在操場上漫無目的地轉來轉去。
渃溪:“老師,車車都被他們騎走了,我們沒有啥玩。”
佳宜:“是的是的,我們都想玩小車車,可是小車車不夠。”
教師:“小車車不夠但小朋友們都想玩,那怎么辦呢?”
孩子們聽到老師提出的問題后,七嘴八舌的說著他們的想法。于是,關于“如何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玩到腳踏車”的討論拉開帷幕。
游戲過程與支持
設計“共享單車”
如何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玩到腳踏車呢?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教師及時組織了討論活動“如何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玩到腳踏車”和小組活動“畫共享腳踏車計劃圖”,引導幼兒建構起了關于腳踏車的外形結構、與其他玩具的組合方式及游戲中人員乘坐位置的相關經驗。
子琪問:“腳踏車只有這么多,怎么樣才能坐更多的人呢?”
佳美回答道:“我知道!腳踏車后面拉個板子,我們就可以坐在板子上讓別人拉著走。”
晟浩補充道:“還有木梯,一次可以坐好幾個人呢。”
岱遠說:“帶輪子的輪胎也可以。”
俊凱說:“那怎么把這些東西連到小車車上呀?”
景赫說:“木板和木梯子直接搭在腳踏車后面的桿桿上就可以了。”
沐晨說:“那輪胎和車車怎么連在一起呢?”
大家都陷入了思考……
傾喻說:“我們可以用繩子拴在小車上。”
教師提議:“你們一起畫一張設計圖紙吧!”
佳欣認同道:“對,我們把用到的材料都畫進去。”
沫研補充說:“還要畫出我們一起玩車車的樣子來。”
依冰接著說:“那我們開始畫吧!”
分析解讀
我們能從他們在腳踏車游戲中發現問題并積極進行計劃去解決問題的狀態中看到,孩子是有計劃的學習者。他們有能力決策自己的游戲內容,主宰自己的游戲行動。
初步嘗試
圖紙畫好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著圖紙來到了操場。實踐開始了,孩子們依照計劃搜集了很多材料,其中有木板、木梯、油桶、帶輪子的輪胎等,并將材料投入游戲。
通過實踐,他們發現木板和木梯架在腳踏車上可以走,但是拐彎很困難,油桶也沒辦法跟腳踏車連在一起,于是幼兒放棄了這兩種材料。
這時有幼兒使用輪胎掛在腳踏車座位上的方式進行游戲,非常順利地向前行駛。其他幼兒看到后也都拉起輪胎掛在腳踏車上進行游戲。由于輪胎數量充足,在游戲中幼兒發明了許多玩法:單人腳踏車掛輪胎、雙人腳踏車掛輪胎……
分析解讀
5-6歲幼兒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在共享腳踏車活動中,孩子們在幼兒園搜集了木板、木梯、輪胎等多種材料嘗試與腳踏車進行組合,嘗試探索多種玩法。在組合的過程中,他們遇到問題積極思考,勇敢嘗試。當孩子們發現木箱車與腳踏車無法直接連接起來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是尋找并利用繩子作為連接工具。這一過程體現出幼兒較強的前期經驗運用能力和空間洞察能力。他們在與環境、材料的不斷互動中,動手操作能力、積極探索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得以鍛煉和提升。
發現問題
然而新的問題也產生了,由于腳踏車后面掛的輪胎太多,幼兒無法騎腳踏車帶動輪胎行走。幼兒不得不再一次討論解決問題。
在討論過程中,幼兒得出以下方法:連成一串走、減少輪胎數量、找人幫忙推著輪抬走、拉著輪胎走。
二次嘗試
于是幼兒按照開會討論的解決方案進行了再一次的嘗試。這次他們成功地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參與到了游戲中。
發現問題
在游戲過程中由于腳踏車后面連接著輪胎車,在前進與轉彎時游戲秩序混亂,經常發生撞車與擁堵的現象。
回顧游戲尋找方法
幼兒開始討論為什么會撞車,如何可以讓腳踏車不會出現碰撞。
一珊說:“怎么樣才能不撞車呢?”
智博說:“我們所有的車都走直線就不會撞車了。”
藝琳說:“我們可以往同一個方向走,這樣就不會面對面碰到。”
芮涵說:“那我們修條路吧!可以用玩具柜里的路障修路。”
鈞達補充說:“還有路標牌可以指路。”
渃溪說:“那有了路,還要有交警呢,我有交警服,我可以指揮交通。”
晟浩說:“那我們快行動吧!”
再次嘗試
討論后,幼兒又再次進行游戲,他們按照開會討論結果再次游戲。使用路障修建道路、設置了路標。在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有了指揮交通的人——交警。幼兒騎車駛入游戲場地,自覺遵守游戲規則,與同伴一起愉快地進行騎行游戲。
分析解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發展起來的。”游戲過程中孩子們自發交流、設計騎行路線、布置場地、自己做交警等。每一次問題的產生,孩子們都是與同伴分工合作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合作與交往的學習能力快速發展。同時,還看到了他們互助、友愛、合作的品質及能力。在游戲后期,幼兒認識了交通標志,學會了基本的交通規則,懂得了遵守交通紀律的重要性。游戲中騎腳踏車的小朋友主動向交警問路、請交警幫忙處理交通事故、交警能夠運用正確的手勢指揮交通……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游戲經驗來源于生活,有文明的語言習慣,這也是自主游戲的魅力所在。
游戲后一對一傾聽表征
教師反思
1.抓住幼兒興趣點,支持幼兒游戲的不斷推進
整個游戲的開展源于幼兒的興趣,這種興趣促使他們持續參與游戲并創新著游戲玩法。每一次游戲的推進和深入開展都基于幼兒的興趣。當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選擇退后,鼓勵和支持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游戲構想。
2.“觀察—討論—實踐”的教師指導策略,推動幼兒的深入探究
教師通過細致觀察,及時捕捉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組織游戲分享環節與幼兒進行討論,推動游戲持續深入開展。整個游戲中的交流討論主要起到了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用討論幫助幼兒回顧與反思,如第一次游戲后的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幼兒回顧游戲過程,幫助幼兒歸納和梳理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二是用討論推動探究與嘗試,如幼兒與同伴分享“用輪胎和腳踏車組合”的游戲想法時吸引了更多幼兒的興趣,大家在實踐中都樂于嘗試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游戲;三是用討論促進思考與分析,如幼兒與同伴分享“修建道路”的游戲想法,引發了用路障建立道路、設置路標等想法;這些討論,使幼兒聚焦于各個游戲階段的關鍵點,推動游戲中探究活動的深入和游戲內容的擴展,努力使每一次的討論成為下一次游戲和探究的開始。
3.為幼兒自主探索與學習提供更多可能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指出:“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從遇到問題到想辦法解決問題,整個游戲過程,教師充分相信幼兒,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索與學習。如探究如何讓所有幼兒都參與腳踏車游戲,在游戲出現的超負荷問題、堵車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既是經驗分享的“專家”,也是有能力的“問題解決者”。
教師為幼兒提供的自主學習空間越大,他們建構知識的經驗就越豐富。幼兒在不斷嘗試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對解決問題過程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結果的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堅持、思索、懷疑、探究、驗證、反思、創造的品質悄然生長......
審核:王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