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領教師快速了解、熟知新課標,正確領會新課標,真正把“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新課程實施水平。2022年11月,星光小學榮盛城分校數學組開展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系列解讀研討會。
本次研讀的主題為:數與運算的一致性“加法”,研讀活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分學段進行自主學習;第二階段:全體教師分學段集中交流研讀學習;就數與運算領域,新課標提出:學生經歷由數量到數的形成過程,理解和掌握數的概念;經歷算理和算法的探索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感悟數的運算以及運算之間的關系,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運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識。加法是所有運算的基礎,一切運算都可以從加法推演而來,加法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量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本質是計數單位個數的增加。
第一小組選擇的具體課例是兩位數加法,兩位數加法較為完整的體現了算理,重點在于根據整數的意義,理解計算時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以及進位的算理。
比如25+18=43,25是2個十和5個一,18是一個十和8個1,計算時將5個一和8個一 合起來是13個一 ,2個十和1個十合起來是3個十,“13個一”又要寫成1個十和3個一,1個十要進位和3個十相加是4個十。這個過程是學習整數加法的基礎。兩位數加法的重點在于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的道理,掌握計算方法,形成初步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計算程序和得出正確的結果,用簡單的方式說明“要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以機械記憶的方式強化計算法則,忽視為什么要“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這一算理的理解,學生容易失去發展推理意識的機會。《課標》強調引導學生“探索加法和減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學習過程中感悟推理意識。因此,應重視算理與算法的探索過程,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表征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識。
第二小組選擇的具體課例是小數加法,小數加法是在整數加法的基礎上“生長”而來的,學生在整數加法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這一核心概念,通過小數加法的學習,進一步感悟計數單位在加法中的重要性。
在理解算理、發展推理意識這一環節,教師提供相應支架:貨幣單位元角分--由已知推理出未知;畫圖--數形結合、計數器--舊知的遷移以及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總結出小數加法在計算時需要將小數點對齊,也就是加法的核心--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教師提供支架,為學生搭建知識的橋梁,學生自然而然能夠總結出小數加法的算理并推出算法。
其他小組的教師紛紛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困惑所在。學生往往會展現知識的負遷移,在豎式計算中將小數的末尾對齊,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引導?在實際教學中真的可以將探索算理、推導算法的環節完全交給孩子嗎?對此,第二小組的成員結合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第三小組選擇的具體課例是異分母分數加法,在探究加法運算的一致性中,最難打通的一環就是分數,學生往往難以將分數與小數、整數融合起來。分數相加減時,需要先統一單位;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化成同分母分數,再相加減。可見,分數相加均是“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字相加”,這與整數運算保持一致。
異分母分數相加時,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行計算。教師將抽象的解釋運算方法轉化到用分數的意義和畫圖直觀理解。學生通過對算理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把“不同的計數單位轉化為相同的計數單位”。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理解能力不斷被提升。通過質疑和思考,提高學生的推理意識。最后從分數意義上理解算理,理解算理的本質是“同樣的分數單位才能相加減”,這是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本質,承接著整數加減法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也蘊含著通分的道理。明白計算的根源是什么,得到只有相同計數單位才能相加,進一步感知計數單位的內在一致性。
本次新課標學習活動,不僅提高了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了教師們“學課標,用課標”的思想意識,同時也提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與新課標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教學目標的設定做到“素養立意,依標扣本”,真正把課標研讀與教材教法結合起來,為提高課堂效率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