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一百種語言,每一種都應該被傾聽與探索;孩子有一百種游戲,每一種都應該被尊重與看到;孩子有一百個想法每一個都應該被了解與鼓勵。
每個幼兒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時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與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雖然由于年齡特點限制了他們很多口頭或書面表達的方式,但也激勵了他們創造出更多的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第28條指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
隨著《評估指南》和安吉游戲的前瞻引領,“表征”這個詞也高頻率出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們也漸漸明晰幼兒表征的重要意義,但表征只局限于繪畫嗎?幼兒的表征的形式有哪些?小班幼兒表征的特點?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展開了研討與分享。
活動開始前,老師們紛紛簽到,為共讀活動做好充足的準備。
結合本次主題,梳理一些困惑,歸納為3個問題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問題一:什么是幼兒表征?
問題二:表征的形式有哪些?
問題三:小班幼兒的表征特點?
布魯納的表征理論在中小學主要運用于學科知識教學,而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表征的流行主要是受到了瑞吉歐教育的影響。瑞吉歐教育沒有局限于布魯納所做的三種表征的區分,而是將之拓展為“一百種語言”。這是一個詩意的隱喻,代指文字、動作、圖形、繪畫、建筑、雕塑、拼貼、舞蹈、戲劇或音樂等一切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這些人類所行之事中,三種表征往往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
為何要使用“一百種語言”呢?瑞吉歐教育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也都意味著獨特的智能。當兒童從一種語言轉到另一種語言,他們的經驗會發生質的變化,能對事物和現象產生新的認識。
以上淺談了“表征”概念的意涵,能夠確定,如果我們將“表征”局限于要孩子用圖畫和符號記錄發生過的事情,就窄化了這個概念。不論是生活中還是游戲中,孩子們的動手做事、哼哼唱唱、假裝扮演、交流論辯等,都在運用各種各樣的表征。當然,如果孩子們希望畫下自己的觀點、想法或者規劃,那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這會極大地促進他們將頭腦中的觀念和畫面轉變為視覺形式。如果他們又進而用語言進行講述,就會形成不同語言之間的循環,增進他們心智的活躍,也有助于構建他們關于世界的多樣理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們懷有這樣的信念就能一點一點地松動那些陣舊的習慣和保守的思想將教育之力用到兒童成長發展的道路上來。
編輯人:滿金平
審 核:王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