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風雪交加。2024年2月1日一大早,銅山區房村鎮中心小學按照放假前學校“潤心行動”工作安排,對學校重點關注的及“一表五清”檔案中的五個家庭進行家庭專訪活動。本次家訪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聯系,切實了解家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指導家長修正育兒觀念;同時,引導孩子合理地安排假期生活,正確假期作業、手機使用等問題,以更好地促進孩子身與心同頻共振,更好成長。本次活動在張虎校長的反復叮囑中開展,郝會副校長具體負責,教師代表劉冬老師共同參與。
為了確保本次家訪工作的順利展開,提高家訪效率,在本次家訪前,德育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在班主任排查的各類信息中,確定出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受訪家庭。隨后,在德育處確定家訪時間、設計家訪路線等的同時,郝會校長積極和甘霖助學夏海燕老師聯系,把五個家庭的情況如實反饋。甘霖助學當即委托郝會校長把一袋袋米、面,為孩子們御寒的棉衣以及閱讀的書籍送到五個家庭中,并負責具體核實家庭信息。
2024年2月第一天,和第一場紛揚的雪花作伴,郝會校長和劉冬老師如約行動。盡管天寒地凍冰滑,但天佑師心,家訪的路異常通順。幾乎每到一家,總會有家長和孩子們早早地在門前等候,有的甚至會迎上很遠一段路。
第一站:凱凱的七口之家
六年級的凱凱是不幸的。爸爸2014年患有股骨頭壞死,無法行走,喪失勞動能力,媽媽3歲時患有腦膜炎,導致9歲才會走路,腦膜炎后遺癥導致媽媽智力低下,且喪失語言功能,至今不會說話。夫妻兩人均有殘疾證(爸爸肢體殘疾3級,媽媽智力殘疾2級)。媽媽每月有大約600元殘疾補助。家中還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患有尿毒癥晚期階段。姐姐睿睿非常懂事,每天目睹家庭困苦全由年邁的奶奶和爺爺支撐,精神壓力很大,在2022年一度達到崩潰邊緣。奶奶雖覺得日子越來越苦,但為了這一家沒有生活能力的老的老小的小,硬是挺著撐著。而凱凱本人,自2022年疫情陽了之后就查出糖尿病,需要天天打胰島素,每天4針,都是孩子自己解決。
而凱凱又是幸運的。盡管家里7個非老即弱的成員中,有四個無獨立生活能力的病人,但一進門,撲面而來的溫暖里沒有一絲異味。奶奶的堅強和傾盡心力的付出讓人感動,她說,日子再苦,但看到孩子就覺得有了希望!
家訪當天,因為凱凱在爺爺的陪伴下已經住院。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態,當天晚上郝會校長又驅車前往新四院,專程看望凱凱。凱凱的爺爺在提及孩子的懂事,提及學校老師對兩個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時很欣慰,他一件件一樁樁如數家珍。這學期,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凱凱在學習上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郝會校長鼓勵孩子以正常的心態看待疾病,要相信醫生和迅速發展的醫療技術,同時也提醒凱凱日常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和飲食。并向他們轉達了學校領導的問候,同時也把甘霖的祝福送給他們。
第二站:川川的家
7歲的川川二年級了,白凈帥氣。兄妹3個,哥哥上五年級,妹妹才上幼兒園。川川爸爸在2022夏天突發疾病去世,使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因為父親離世備受打擊,變得更加沉悶,少言寡語。因家里還有年邁的公婆需要照顧(公公患有腿疾,無勞動能力。)孩子們每天上放學都需要按時接送,所以,川川母親只能在學校附近打零工掙些收入。
家訪時,川川剛因眼睛里長了個小囊腫需要做手術,和患有肺炎的哥哥都在區中醫院住院,因為不在一個病區,所以需要奶奶和媽媽分別陪伴。小妹妹被送去了姑姑那里。行走不便的爺爺只身在家,剩菜剩飯勉強度日。屋里屋外灰蒙蒙的,顯得冰涼。這座灰色的房子里唯一的亮色可能就是貼在墻上那些孩子們的獎狀了。
3日上午,郝會校長趕往區中醫院看望了兩個孩子,并給他們帶去了學校老師和甘霖的關愛囑托,鼓勵小哥倆在好好完成假期作業的基礎上,多讀書,多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做個有擔當的小男子漢,做媽媽得力的小幫手。
第三站:慧慧的姑姑家
自從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在當地神經病院住院),家住連云港的慧慧和哥哥便分別被兩個姑姑收養。哥哥大幾歲被當地七十多歲的大姑姑收養,而三年級的慧慧便跟著六十多歲的小姑姑來到了徐州房村。姑姑家,變成了慧慧的家。至親的離世,背井離鄉的孤獨和陌生的環境讓慧慧變得安靜、孤僻。而姑姑姑父的善良又讓慧慧變得堅強和懂事。她經常問姑姑,我什么時候才能長大,我想上大學。幼小的孩子可能還不懂唯有知識和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的道理,她只知道上了大學就是長大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在學校里,慧慧可能不是最聰明的,但她卻是老師們眼里公認的勤奮學生。
郝會校長把學校和甘霖的囑托帶給了慧慧和她的姑姑,希望孩子放下包袱,盡情珍惜和享受姑姑和眾多親人的關愛,同時也要努力在2024年新年來臨之際,用更好的狀態去開啟全新的生活。
第四站:博博的大家庭
三年級的博博有一個大家庭,自幼父母離異的他被奶奶帶著在大伯家生活。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又因大娘智力有些欠缺,無法帶著自己的四個孩子獨立生活。因此兩個家里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博博的爺爺奶奶支撐。這樣,博博就有了一個大家庭——連同博博一共五個孩子。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滿院子的衣服,小山一樣的鞋子,奶奶說這些都是周圍善良的人捐助的,包括村里誰家有不要的衣服都會先送到他們家里來。
博博上個學期的進步很大,放假前領了兩張獎狀,大娘見誰都會炫耀一番。博博連同大爺家幾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全都是由奶奶負責,包括學習上的督促。假期里,博博也很努力地配合各科的學習打卡。
郝會校長和劉冬老師同樣把學校和甘霖的關愛送給他們,博博抱著書和衣服愛不釋手。郝會校長囑咐奶奶一定不能放松對孩子們的管理,最好能和幾個孩子一起做個假期生活計劃,調動他們比趕超的勁頭,鼓勵他們兄弟姐妹幾個團結互助、共同進步。
第五站:文文和龍龍的出租房
小文和小龍姐弟倆是安徽陳塘村人。姐姐上六年級,弟弟五年級。都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這姐弟倆的不幸讓幫扶他們的人又疼又氣。
其父親五十多歲了,和母親離異后,日漸頹廢。年齡加上身體原因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錯誤的認知讓他陷入直播的浪潮里不能自拔,學校老師以及甘霖助學的夏老師屢勸無果。沉迷在偶遇大老板打賞便可掙大錢的夢幻里,醉心直播,導致家里的環境臟亂差,不堪入眼,連老鼠鉆進被子里都不自知。每天三頓如一的面條吃到孩子想吐也不會改變。連供孩子們安靜作業的書桌都沒有。家里的床、洗衣機、孩子們每月的生活費等都是由甘霖提供的,卻不能好好珍惜利用……
家訪時,兩個孩子早早地便在路邊等待,而父親依然在直播。小文穿的單薄,郝會校長趕緊把甘霖的棉服給她穿上,又給了小龍一條棉褲。
父親抱怨個不停,孩子成績退步、不學習玩手、不吃飯挑食等等,什么都是孩子明明懂得卻做不好,把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和義務摘得干干凈凈,好像他只是這個家里的檢察官一樣。估計這已經是寒假以來對孩子的第三次慰問和看望(中心校一次、甘霖一次、學校一次),而對于別人的幫扶,他好像已經成了習慣和理所當然,如今連一句客氣的謝謝也懶得說。郝會校長嚴肅地告訴他,孩子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一個優質的家庭環境,這個所謂優質不一定表示富裕,但一定要有父母的愛,有父母的榜樣,有父母的鼓勵和支持。
中午,兩個孩子吃飯的狀態很是讓人心疼。一勺勺辣椒油可勁往碗里倒,說平時吃不到那么有味的東西。雞湯面皮、幾個小菜讓孩子們吃得很滿足。一大盆面皮又添了一次才吃飽。小文驚訝地說,從來沒見弟弟吃那么多!
回去的路上,郝會校長又送給孩子兩本書,說這也是夏老師希望看到的。回到家后,把家里徹底地整理一下,即使是個出租房也要干干凈凈過個新年。假期里要多讀書,認真完成作業,好好彌補一下自己落下的功課,爭取開學了盡快趕上來。她還告訴孩子們,關注他們成長的人很多,但再多人的幫助能改變的只是一時的困窘。要想徹底擺脫這種生活狀態只有靠他們自己,勤快一點,勤勞一點、勤儉一點、勤學一點、勤奮一點……希望孩子們在這個假期能每天突破一點。
每到一處,郝會校長和劉冬老師除了給孩子們送去了甘霖提供給的米、面、衣服和課外閱讀書等物質支持,還詳細地觀察和了解了孩子們的家庭情況以及成長環境,詢問孩子們寒假以來的生活狀態,傾聽孩子們的寒假安排,有針對性地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深入交流,耐心地與家長們分享學生在學校的綜合表現,一一解答家長們遇到的教育難題并分享學校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們樹立更加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有效解決他們的教育困惑,期待少走親子教育的“彎路”。
隨著這次專項家訪活動的結束,兩位老師收獲了很多感慨和感動。但同時,后續在對記錄的談話內容進行復盤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一方面部分特殊家庭的孩子如貧困家庭,本身沒有知識能改變命運的意識,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不夠注重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等,反而對孩子更為溺愛,導致孩子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成為人窮志短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有部分家長對學校教育、對老師太過依賴,在家庭中對學習和生活呈現出放養狀態,對最終的分數卻尤為關注,并把它當成對孩子評判的唯一標準,造成了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看不到榜樣的力量,缺乏過程中鼓勵支持和和督促指導,面對困難不知所措,產生逃避自卑的心理,更因為家長總是武斷抨擊而產生壓力過大的負面情緒。還有個別家長總是把家庭的不幸掛在嘴邊,動不動在孩子面前叫苦叫難,甚至在孩子犯錯時經常說些過激的話,長期下去也將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甚至喪失對生活的興趣和希望等等。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尤其是一些錯誤的認知和不當的言行,都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烙下一個難忘和痛苦的、甚至成為影響他們一生的心理傷疤。
本次專項家訪活動,將會讓房村鎮中心小學的育人目標更準確,教育措施更得當,真正地實現一人一案、精準育人。同時,這次專項家訪的意義還在于更有效地讓學校教育牽手家庭教育,成為達成家校目標一致的良好契機。后續,學校將把本次家訪結果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及時和班主任、心育教師以及學科老師對接,對下一階段的家校共育工作進一步提升細化,從而也為新學期的更好地開展家校共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方向指導。
撰稿:劉冬
審稿: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