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應密切聯系幼兒感興趣的實際生活進行,將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研究對象。
一天,在整理班級環境時我發現班里有好多的塑料袋,都是孩子們裝手工作品、小枕頭、植物等帶來的,我一邊整理一遍感嘆:這么多塑料袋呀,扔掉有些可惜呀!一宸站在旁邊說:不要扔掉,還可以用呀!被他的這句話點醒,同時一個念頭閃過:孩子們竟然有循環利用的意識!看來是有一些經驗的,要不去問問其他小朋友有什么看法吧!
忻鈺:這些塑料袋扔掉太浪費了,我們可以重復裝東西、做手工。
珺博:可以做好多東西,可以做氣球、做風箏,很好玩的。
藝冉:它還可以繼續用來裝垃圾,等垃圾裝滿后再扔掉。
舒雅:可以去超市買東西,做購物袋。
心怡:家里垃圾袋用完了,可以用它們做垃圾袋。
在孩子們看來,塑料袋可以做手工、做玩具、做垃圾袋、購物袋等,大家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粗淺的環保意識呢!不過有一個小朋友給出了一個大家認知之外的答案:塑料袋可以回收!
老師鼓勵孩子們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查找資料、繪本閱讀尋找答案,最終孩子們知道了干凈的塑料袋合一回收,但是由于分揀和清洗塑料袋耗費很多的時間和人力,回收價值低,所以很少有人回收塑料袋。
在父母的幫助下去了解什么是塑料袋,塑料袋的用途和好處。
老師鼓勵幼兒用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小手摸一摸、拉一拉、搓一搓,耳朵聽一聽,嘴巴吹一吹等探究塑料袋的特點。
對塑料袋越了解,孩子們也是越發的喜歡了,有一次聽到孩子們的討論:
靜雯:我發現塑料袋好厲害,昨天去超市,買了好幾個大西瓜,那么重,用塑料袋裝著都沒破 !
承峻:我家的那個塑料袋,用了100次了,我奶奶用了很久都沒壞!厲害吧!
塑料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老師趁機組織孩子們了解塑料袋這偉大發明的由來,我們驚奇的發現原來塑料袋的初衷竟然是為了保護環境,減少紙袋的使用,從而減少樹木的砍伐。
孩子們了解到雖然塑料袋的發明為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人們卻把塑料袋當成了一次性用品,隨手丟棄從而產生了許多的塑料袋垃圾,污染環境。
本來還很開心,為塑料袋感到自豪的孩子們這時一個個都皺起了眉頭。
若伊:塑料袋可以用很多次啊,怎么用一次就丟了呀!
曉米:是呀,還亂丟垃圾!
老師:是呀,塑料袋是可以循環使用的,一個塑料袋可以用很多次,用一次就丟太浪費了,如果你有一個塑料袋,你覺得你可以用幾次,怎么用呢?
親子實踐:一個塑料袋的奇妙旅程
這個活動幫助孩子們對于塑料袋的使用打開了思路,不僅著眼于它本身的用途,還能利用它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巧用,還能成為游戲材料。
這些塑料袋用了那么多次以后,實在沒法用了,還是要被丟棄,成為垃圾,那該如何處理這個垃圾呢?
宸宸:可以用火燒掉,我看見過燒垃圾。
忻鈺:埋起來,可以做植物的肥料。
孩子們的學習需要親身體驗、實際操作才能真切、直觀的感知,才能形成內化的認知和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
所以,就讓我們真的去做一做,驗證我們的想法吧!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們演示燒掉塑料袋,孩子們都伸長了脖子好奇的看著,燒完后給孩子們湊近觀察,這時孩子們都紛紛捂住了鼻子,都說怎么這么臭啊!是呀,燃燒塑料袋確實可以使塑料袋幾乎消失,變成粉末,但會產生難聞的有毒氣體,會造成空氣污染,看來這個方法不合適。
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在園內埋下塑料袋,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既然要少用塑料制品,那哪些物品是塑料做的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尋找塑料制品。
在尋找的過程中,部分幼兒對透明的東西,分不清楚是玻璃還是塑料。于是,老師組織幼兒多感官去觀察、了解,對比塑料制品和玻璃制品的特點,共同記錄、梳理,找出了它們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讓孩子們更了解玻璃和塑料,能更準確的進行分辨。
通過觀看視頻和實際驗證后,孩子們說:燃燒和埋起來都不是好方法,會污染環境,這可怎么辦呀?一位孩子提出:那就不要用塑料的東西!看來孩子們產生“減塑”意識了,于是老師及時引導幼兒思考:我們該如何減少使用塑料呢?
憶馨: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梓莫:用保溫杯代替紙杯
忻鈺:媽媽買菜的袋子不能亂扔,要當垃圾袋
在一次關于“減塑”的談話活動中,老師和孩子們聊到:其實我們的社會一直在做很多的減塑努力,很多地方會發布“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塑料袋。現在有一種可降解的塑料袋很好,是科學家發明的,不會污染環境。
那什么是可降解呢?這種塑料袋和普通塑料袋比有什么不同?
老師帶領孩子們通過視頻了解什么是可降解,知道可降解的標記,找找塑料袋上有沒有可降解標記,并了解其他標記是什么意思。
生活處處有課程,一個小小的塑料袋激起了孩子們探究的欲望,他們也在與塑料袋的互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獲得了探究問題的能力,知道了塑料垃圾給環境帶來的危害,有了初步的環保意識。孩子們有了更多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對于保衛我們的地球也有了義不容辭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相信這次活動將是孩子們環保之路上的閃亮起點!